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赵剑波:产业创新的根本:“无工不富”的初心(2)

三、中国工业的崛起:做大与做强

现在有一种说法,硅谷早晨的一个创意,深圳晚上就能生产出它的原形机,我想这就是中国工业和美国工业最大的不同。西方工业发展促成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吸收了西方百年工业技术沉淀之功,结合土地、人口、体制优势,终于发展成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我们取得的成就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人类经济史上未有之奇迹”。

中国制造、产业大国、产品大国、企业大国、外贸大国等,在提到中国时,这些话我们耳熟能详。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过去我们也付出了代价,比如广东沿海地区流水线上的工人在闷热的车间里枯燥地三班倒。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前,靠资源投入、低成本、牺牲环境实现的发展,也是我们现在提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原因。

2014年,光看人均收入、非农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我们已经达到工业化后期的标准。当时最大的难题是什么?虽然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占比86.3%,已经大于工业化后期要求的75%,但这86.3%中关键的城镇就业率只有50.9%,有35.5%是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户口、住房都不在城市。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2020年约为60%,到2025年计划要达到70%,以目前的趋势看是可以实现的。近两年,各大城市都在“抢人”,比如河北石家庄已经完全放开了落户条件,有些城市把落户标准放得很低,大专毕业即可自由落户。

新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40多年的发展,具体经济指标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GDP仅占世界的2%左右,2019年已占到16.4%。制造业在2006年达到中国GDP占比的峰值,之后比重一直在下降。我们不能任由制造业占比越来越低,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外流等问题发生,所以“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我一直在强调工业的重要性,大家想一想,“二战”之后,有哪些国家实现了工业化?金砖国家里,除了中国,哪个是真正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我们一定要遏制住工业占经济比重不断下滑的趋势,我们的工业尤其要体现出自信来,哪有什么大而不强?大就是强。有人说我们的互联网经济因为没有底层技术,就是沙滩上的繁荣。全世界除了中国和美国,还有哪个国家有互联网经济?有多少国家在羡慕中国和美国的数字经济发展?2018年,世界前十大互联网公司里,美国占了5个,中国占了5个。还有人说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是“缺芯少魂”,这就好比一栋大楼都有了,说大楼没有锁,忽视了主要矛盾,无限放大了次要矛盾。另外,谈到中国工业的发展方向,相信大家对高端化、服务化、品牌化等说法耳熟能详。我认为一部分工业要走向高端化、服务化、品牌化没有错,但中国制造也一定不能放弃规模经济优势、放弃大众市场。因为高端化、品牌化意味着市场受众、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小。瑞士可以做江诗丹顿、劳力士手表,但以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不可能要求所有中国企业都去做高端品牌。

现在有一部分人认为,同样做一块手表,海鸥和宝珀用了同样的钢材,宝珀的售价是海鸥的5到10倍,所以宝珀是高质量的,海鸥是低质量的。这个逻辑对不对?从投入看,虽然使用的钢材一样,但海鸥和宝珀在市场营销、劳动力等方面的投入是不一样的,所以成本是不一样的。从市场需求看,海鸥手表面向大众市场,但宝珀面向的只有一小部分高收入人群。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同等条件不变,我们要把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找到,才能真正明白一个道理,而不是从无数的矛盾中抓出一个次要矛盾,把它作为主要矛盾进行决策。

当然,发展制造业也有缺点。最大的缺点是利润低,还有从事工业生产又脏又累,再有,会造成环境污染。我国定下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作出了推动“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制造”是“中国创造”的基础,我们提升发展质量,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的前提是中国制造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要完全放弃工业化。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如果没有进行工业化的改造,修建马桶、通自来水等,怎么能变成金山银山?我们要看透问题的本质,很多事情需要采用工业化的手段去解决。

为什么会存在放弃工业化的误区?美国趋势基金会主席、著名趋势学家写了一本书叫《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书中3D打印成为新的制造范式,冶金、锻造、轧钢等工艺全都没用了,想要什么形状直接打印就行了。这种增材制造能够节省原材料、减少浪费,因为直接就成型了。可是大家想过没有,我们有几百年的冶金史、炼钢史,特别我是学材料的,经常看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假如3D打印一辆汽车,大家敢坐吗?能保证安全吗?我一直在想这本书是一本畅销书还是一个谣言,或者神话。德国人提出了工业4.0,但我觉得工业4.0所描述的场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工业4.0之后,德国又公布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其中充满了对中国和美国数字化技术、数字经济发展的羡慕。回归数字技术对工业发展的作用。我们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不是为了让企业做示范项目,而是为了追求生产效率的提升。之所以迫切地提升生产效率,是因为近十年来,全球生产力水平基本上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大家对此没有明显的感觉,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好,中国坐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所以我们每个人才很乐观,有钱买学区房,对孩子的教育、对未来做一些投资。但实际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战略计划、日本工业价值链计划、英国工业2050计划等,我认为这些政策都是对未来发展感到惊慌失措的反应,说明大家都没有主意和方向。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主要是发电机,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是什么呢?能列出60多种来,包括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还有物联网、云计算等。这些新技术真正带动制造业效率提升了吗?我认为这种技术渗透、技术扩散对产业组织模式的改变还没有深刻地发生。一谈起数字经济,我们都会想到贵阳的大数据中心做得好,但是贵阳为什么还没有进入到万亿GDP城市的行列?说明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没达到那么重要的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工业发展已经不重要了的错误逻辑,避免把次要矛盾无限放大,甚至颠倒因果关系。

有人说中国互联网是局域网,可世界互联网离开了中国互联网,不也是局域网吗?在全球化条件下,我们能以更便宜的价格采购,为什么不买?一旦真的被人“卡脖子”了,相信以中国制造的强大配套能力,我们很快能生产出替代产品。当然,芯片要达到现在最高的算力水平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工业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创新的策源都离不开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国内需求。我国有14亿人,即使每人每月收入以1000元计算,人均年收入差不多也有1万多块。以一个最典型的农村家庭五口人计算,家庭收入有5万块。还有一种说法,在我国的14亿人中,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这个人数相当于美国全部的人口数量。也就是说,我们的消费能力很强。另一方面,还剩下10亿在两头的人。在所有社会结构中,纺锤型社会结构是最稳定的,中间大、两头小,可是我们国家是两头大、中间小。所以我认为应该通过提高城镇化率来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按照70%的城镇化率计算,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差不多有9亿。这9亿城镇人口每个人的消费能力都是农村人口的3倍。瞄准这样的大市场做产业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而做高端化则只会瞄准一个细分市场。

当我还是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时,一次老师在课堂上问,同学们,中国生产的大飞机你们敢坐吗?没人言语。现在我们在做国产C919大飞机,今天我们强调“四个自信”,我想如果中国的精英阶层都没有自信,国家经济还怎么发展?中国梦还怎么实现?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四个自信”,我认为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非常重要的改变。

根据我的观察,世界上大概存在两种工业体系,一种是科技创新型的,抓住一些关键环节来实施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比如美国。另一种是整合型。很多人认为“微笑曲线”是一个真理,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但有一次我接触了富士康的管理人员,就问他们,生产一款富士康牌手机、富士康牌电视不是更赚钱吗?为什么光做制造呢?他们的回答是,一旦生产了富士康手机,苹果、小米、VIVO、华为等品牌就再也不找他们代工了。他的回答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启发,也许不存在什么微笑曲线,只要把制造、整合做得足够好,企业、国家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中国制造不能放弃任何一个领域,科技创新要做,规模经济、普通轻工产品也要做。

中国制造的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做得好,强调创新驱动是要补短板。原来电视机等家电都是日本制造的,现在基本上是中国制造,日本只能提供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原来电脑都是美国制造,现在也只能向我们提供一些芯片。我们有巨大的市场规模,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广大的朋友圈,一直提倡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发展了,没有忘记那些穷困的国家。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