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重要战略举措,它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环节,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成果从高校院所走向市场、从实验室走向一线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主线,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生产过程中,科研界和产业界专长、需求不同,如何打通科技从“书架”到“货架”的通道,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是当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科技成果的供给质量,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基石。为此,要聚焦提升成果产业化前端的供给质量。重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建立稳定、多元、持续的经费支持机制,保障科学人员能心无旁骛地探索未知。大力鼓励自由探索和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营造包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科研生态,激发科研人员的原始创新活力。
强化高校院所研究的市场需求导向。科研计划和项目立项从源头上抓起,瞄准市场、强化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供给的成熟度。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资源整合、产学研协同、体制机制等方面出实招。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完善收益分配制度,试点成果持股。支持高校院所创办“学科性公司”,盘活无形资产。建立超实用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按企业需求定制研发,让科技成果轻松“活起来”。
企业、产业是成果转化的载体,市场是成果转化的试金石。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支持机制,落实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让科技成果“华丽变身”。建立科技管理部门重大科技成果决策机制,按成果成长阶段送上专属“政策礼包”。灵活运作财政“拨改投”、基金等工具,给科技成果转化“输血”并培育造血能力。
加强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遴选培育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预备队”。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明确各方收益。开展科技成果持股改革试点,支持高校院所制定创新创业激励政策,让成果定价更懂市场。支持高校院所盘活科研结余经费循环投入使用,依法成立项目公司,多种方式用于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是解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衔接不畅问题的关键。搭建成果与需求的对接桥梁,建立科技成果库。借助专业服务平台,既梳理有潜力的成果,也摸清企业真实需求,打造实用的转化平台。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对接路演活动,对经济价值高的重点成果进行“一对一”跟进、服务。
支持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鼓励高校院所设立成果转化专门机构,配齐人手、划好场地、备足经费,让这些机构在市场化浪潮中探索高效运营模式。同时,加大科技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科技项目经理人试点,遴选具有战略科学家思维、工程化实施经验、创新资源链接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壮大专职技术经理人队伍,健全职称晋升通道;推进中介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育既通专业知识又精转移技巧的技术经纪人军团。
营造优质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畅通科研与产业、院校与企业“握手”的通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乐园,以园区为载体实现科技型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创新孵化的“热带雨林”,培育标杆孵化器和专业载体,构建央地联动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挖掘长期机制。
(作者:马秀贞,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青岛市委党校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