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科学方法
党史作为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除了历史具有的资政育人、鉴古知今、读史明智等共性作用外,还具有独特的禀赋、深厚的基因、感人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党史的地位、功能、作用,精辟论述了怎样学习好、宣传好、运用好党史等重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关于“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他强调,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这就将党史提到治国理政“必修课”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党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要通过学习党史、国史,认识和把握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丰富经验,获得思想的启迪、知识的武装,提高工作本领。
关于三个“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历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党史中有着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他强调,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要加强党史学习和教育,努力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党的理论是正确的、党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是正确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史明确方向、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砥砺品格的作用。
关于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他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对于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重大意义。
关于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产生了许许多多感人故事,生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远大理想、高风亮节、牺牲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个故事都能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激励人们顽强拼搏、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他在革命老区视察时反复强调要讲好红军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党史宣传的重大任务,指明了增强党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关于树立正确党史观。能否科学认识党的历史,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对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思想搞乱了。这是前车之鉴,教训极其沉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攻击、丑化英雄模范人物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关于学用结合。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与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学党史中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牢牢把握鲜明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思想魅力。
一是宏阔的历史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宽广深邃的大历史观,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放到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年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中来认识和把握,注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比如,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镌刻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提出“中国梦”这一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的奋斗目标。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二是坚定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的一根红线,也是贯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一根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抗日战争、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无论是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启示,还是讲述党史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都紧紧围绕人民这个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不是单纯地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聚焦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比如,在西柏坡,习近平总书记思考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加以弘扬并使之更好指导党的建设,并由此提出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福建古田,他深情回望先辈们探寻革命道路时筚路蓝缕、艰辛奋斗的情景,深入思考我党我军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研究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是深厚的历史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会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缅怀革命先烈,目的就是寻根溯源,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他深情地表露心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厚植党史情怀,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五是强烈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展现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他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发扬斗争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谱写新发展阶段的新篇章。
(作者:许先春 王艺霖,分别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