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

以高质量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发展目标,这些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和国家软实力的生动内涵,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征。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培养和输出强国人才的摇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对国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意志品格、情感方式和国际视野提出新的要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四五”时期,要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要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厚植高校学科、人才和智库优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青年人才。

要建构新时代青年人才的信仰信念体系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信仰信念和家国情怀事关“时代新人”的思想魂魄和精神群像。教育部门要立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视野,形塑富有朝气、充满自信和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精神画像和集体群像,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各级各类学校要紧紧围绕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引领学生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广大教师要成为坚定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路人、大先生、系扣人和筑梦人,激扬中国文化自觉,教育引领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要建构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创新素质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创新”被15次提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突出一环。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成就显著,但是作为中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支撑,当前我国创新能力还存在不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短板和不足,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中面临着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国家战略科技项目和企业创新都急需大量高精尖人才,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基于科学技术转化的创新驱动效能亟待增强。

高等学校要着眼于引领教育迈向现代化,积极对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坚持教育造福人民、人才报效国家的责任担当,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当前要着重改革教育评价,把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和评价教育管理部门、评价社会用人单位有机耦合,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形成学校安心办学、教师静心从教、学生潜心学习的良好局面;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扬探索精神,褒奖创新创意,鼓励创业创造,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推崇科学家为时代偶像,达成创新性人才有为者有位,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风尚。

要建构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全球素养体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这一大变局在加速演变,“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化解全球治理困境、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全球公共思想产品。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理念、中国经验、中国研发以及全力驰援世界的行动,生动展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具有全球素养的国际化人才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全球治理是建立在一系列国际组织体系和国际交往规则基础上的,随着全球化外延变化和内涵的更新,联合国及其所属的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各专门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专业机构,国际红十字会等非政府组织,以及欧洲联盟、非洲联盟、G20等区域性多边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APEC、东盟地区论坛等重要合作机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为新时代青年创设了广阔的国际交往机会、职业选择平台和价值实现空间。高校要通过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以跨文化课程、国际组织实训、国际交流实践、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和学生社团活动等为载体,拓展青年学子的国际关系世情研判和国别、区域文体体系认知,不断增强国际交往能力;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我国各大城市举办的各种大型赛会活动中,高校要把高端国际志愿服务实践做精做强,引领青年学子在发挥专业特长中,锤炼国际视野和全球素养,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80384700。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