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这群青年在奋斗

党史教育、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这群青年在奋斗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题:党史教育、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这群青年在奋斗

新华社记者李德欣、田晨旭、陈钟昊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1916年春天,27岁的李大钊写下《青春》,用真切的情感鼓舞青少年发愤图强,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百余年后的今天,无数青年在各自领域挥洒汗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3位在北京市怀柔区奋斗的青年,倾听他们奋斗的故事。

李鹏(前)在为体验红色文化活动的游客讲解(4月25日摄,视频截图)。新华社记者 田晨旭 摄

李鹏:重拾红色记忆

五月初,在怀柔区雁栖镇头道梁村里的平北抗战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李鹏正为游客讲解。

“头道梁村是中国共产党在怀柔地区创建的第一个县级党组织——滦昌怀联合县的县委、县政府旧址所在地。”李鹏指着墙壁上展示的资料图片,熟练地向游客介绍村里的历史。

曾供职于国企的李鹏其实是一位“半道出家”的党史教育工作者。在头道梁村,他总能听到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村里有很多红色文化,但旧址未修缮,记得那段历史的人也不多了。作为一名党员,我觉得应该去拾起‘红色记忆’。”

这是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平北抗战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6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2019年,李鹏辞去原来的工作,专心投入到红色文化保护工作中。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他挨家挨户向村民征集旧物,记录红色故事,与同事一起整理资料、修缮旧址。在各方的努力下,平北抗战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20年9月对外开放,滦昌怀联合县的县委、县政府旧址也于次年3月被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头道梁村红色文化得以“重生”。

李鹏介绍,2020年,基地累计迎来48批次游客,还带动了村里农副产品的销售,为村集体带来了“意外惊喜”。

“看到游客们认真的神情和村民脸上的笑容,我感到十分骄傲。”李鹏介绍,基地还将对接更多社会资源,继续优化升级,将红色文化更好地传递开来,传承下去。

任雪梅在自己经营的民宿外采摘蔬菜(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任雪梅:留住那份“乡愁”

“欢迎来到小满民宿。”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的一个农家院外,民宿经营者任雪梅手绘着欢迎词,向游客致以热情问候。

任雪梅来自湖北省,自小对乡村文化感情颇深。大学毕业后,她来到渤海所村当大学生“村官”。“作为‘90后’,我亲眼看到很多乡村原貌的消逝,让人十分痛心。我希望能通过努力,让乡村回到理想的状态。”

令任雪梅欣喜的是,虽然村里的自然风貌与老家差异很大,但淳朴的民风和浓厚的人情味却出奇相似。三年“村官”期间,她收获了村民的认可,也被村民的热情和淳朴深深打动。任职期满后,任雪梅决定:“这里的‘乡愁’还在,我要留下来守护它。”

任雪梅在自己经营的民宿中(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近年来,乡村民宿热潮兴起,任雪梅看准了这个契机。立足于当地,服务于当地,融合于当地。带着这样的理念,2017年小满节气,任雪梅的小满民宿正式开业。除了民宿的日常工作,她还利用民宿的平台帮村民卖农产品。农闲时间,她在民宿为老人讲解养生知识和传统文化。如今,渤海所村许多人走上了民宿旅游的道路,乡村人居环境也不断提升。一座京北的小山村,日渐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全新模样。

任雪梅说,向城市人介绍乡村的美,为乡村的老人服务一直是她坚持的梦想。未来,她希望能找到一种既保留农村原有风貌,又能反哺乡村经济和文化的旅游模式,留住那份珍贵的“乡愁”。

这是4月20日在北京怀柔科学城拍摄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焦毅:期待第一束光

“那个形似‘放大镜’的建筑,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光源项目’。”在位于雁栖湖畔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建设部,光源项目加速器物理系统负责人焦毅满怀期待地介绍着眼前的大科学装置。

焦毅介绍的是我国第一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在怀柔科学城布局的重大科学装置。这个装置可以利用加速器中产生的高性能电子束,通过弯转磁铁或特殊设计的波荡器等插入件,产生高性能的X射线,进一步提升人们观测微观世界的能力,为物理、化学、环境等领域提供研究平台。

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建造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或对已有的第三代光源进行升级,试图在这一领域获得优势地位。焦毅所在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承载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重任。

焦毅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建设部注视着建设工地(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为完成好这项任务,2008年起,焦毅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于2018年顺利完成方案设计,并在2019年启动建设。

“目前‘光源’正在土建施工阶段,建成后将陆续有设备进驻安装。”焦毅介绍,后期他和团队将继续开展设备调试、软件开发等工作,为2025年项目正式投入使用打下良好基础。

焦毅说,十余年的研究工作遇到过很多挑战,但也充满成就感。“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光源’成功发射出第一束光,那将是我们向国家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