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立体交互式发展

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立体交互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6; G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6-0065-04

近年来,京津冀文化协同逐年升温,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乃至民间文化团体的交流往来越来越频繁,合作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文化的区域联系不断深化。随着京津冀文化协同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三地文化交流与联系正在打破传统条块分割的平面化格局,转为区域文化共同体框架下的立体化拓展,呈现立体交互式发展的态势,这包括层级交互发展和行业交互发展两种维度,推动文化协同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延伸。

层级交互示范打造京津冀文化协同有效模式

京津冀文化协同交互式发展首先体现为不同层级之间的交互,这是指三地文化协同在政府、文化企业、民众等多个层级间交互影响,包括合作理念的借鉴、交流模式的嵌套、文化资源的流溢、合作效应的传导等。目前来看,京津冀文化协同合作呈波浪形推进态势,初步形成不同的文化合作层级,并且在不同层级间产生资源、理念等方面的协调沟通和示范效应,推动文化协同深入发展。

从政府层面来说,“京津冀政府合作的制度优势正逐渐转化为全方位合作的整体治理效能。”在文化领域协同发展进程中,政府的导向作用同样明显,三地文化部门正逐步加大合作力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整体协作框架。首先是省市级文化部门定基调、搭框架,不断优化文化协同的顶层设计。近些年,京津冀文化部门陆续签订《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关于推进京冀两地文化协同发展的工作意见》等,为三地各文化领域广泛协作定下基调、深化合作基础、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等。其次,随着这些制度框架落地实施,将为三地文化合作提供体制保障和政策依据。除了制度上的顶层设计,省市级文化部门还围绕京津冀区域文化概念举办了一系列品牌活动,如每年的“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至2019年已举办5届,由文化部非遗司指导,三地文化主管部门主推,体现了三地非遗文化联展的最高水平。在这类品牌活动引领下,各级部门单位纷纷仿效,举办各种类型的京津冀文化联展联演,实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使文化协同模式逐渐成形并被广泛应用于实践。

区市级文化部门在京津冀文化协同战略以及省、直辖市级合作框架下,致力于构建具体的协作平台和长效机制。以北京市为例,已初步形成市区并进的协作模式,除了省市级,区市级协作也开展得有条不紊。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与天津市、河北省一些区市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共涉及三地11家区市单位,北京市西城区、大兴区和房山区则与天津市、河北省9个区市成立文化发展联盟,并推出系列活动。依托这些协作平台和机制,文化协同的理念在各层级进一步巩固,为文化单位、文化园区、文化企业等横向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体系支撑。

文化单位和企业连接政府和市场两端,使京津冀文化协同战略触及民众文化消费层,落地成为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工程。文化部门牵头文化单位举办京津冀文化联展联演等活动,鼓励文化企业在区域内铺开产业链,在文化供给端搭建了协同机制,使得民众在文化消费环节受益,民众可以更多地接触京津冀文化精品,在文化产品消费方面拥有更多选择。这样,京津冀文化协同的效应就逐渐融入民众文化生活,不仅满足文化消费需求,而且为区域文化认同打造牢固的基础,从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需求。

行业交互影响构建京津冀文化协同良好生态

行业交互影响是京津冀文化协同另一个重要的推进模式,即三地文化协同在传媒、演艺、会展、非遗等各文化行业铺开,并深入到许多微细的领域,使文化协同模式和理念在文化生态体系中牢牢扎根。

签订各行业领域合作协议,搭建行业协同发展平台。在《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下,三地针对各文化行业协同发展实际,签订各类行业性合作协议,如《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京津冀三地动漫游戏产业合作协议》等,按照这些协议,相关行业领域资金、人才流动逐渐顺畅,各类文化活动定期举办,行业内文化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除此之外,各行业也在致力于搭建平台,铺设通畅的合作渠道。目前京津冀已建有图书馆联盟等多个协同发展平台,借助于这些平台,三地在图书信息服务、文艺演出活动等领域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和互通。

加强文化单位横向联系,提升文化团队协作水平。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利好政策推动和良好环境滋润下,三地文博单位、文创园区、文化企业等纷纷寻求合作契机,探寻行业协同发展的路径,比如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签署了三方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为联合办展、人才培养等提供便捷渠道。在工作层面,三地形成联合组建团队、共同完成项目的新模式。随着京津冀三地文化合作的深化,由三地文化人才组建的学术研究团队、文化管理团队、文化创新团队等将会不断涌现。

营造文化产业体系化生存方式,创建协同发展新生态。文化企业在生产环节需要打造供应链,销售环节需要对接消费市场,京津冀文化协同逐渐形成一个区域内文化生态,只有将文化生产和销售融入这一文化生态,才能更好地生存。在当前文化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在京津冀区域文化生态中寻求体系化生存方式,几乎是一种必然选择,这一部分是市场因素使然,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政策调控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政策,促使三地文化企业资金链、生产链、供应链以及市场定位等面向整个区域布局,比如北京市许多老字号文化企业将生产链铺向河北省,不仅解决了老字号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问题,也给河北省当地增加了就业机会和财税收入。

贯通京津冀历史文脉,打造文化系统区域化认同模式。京津冀自古以来山水相连,文脉一体,从文脉梳理与保护来说,三地社科系统、文博系统、史志系统、文旅系统、文创系统、非遗系统等所从事的工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以行政区划进行切割,这就促使各文化行业系统彼此沟通协作,共同努力发掘文化历史,编织本地文脉,推动区域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在京津冀文化协同背景下,文化系统通过各种途径突破既有的地域框架,将眼界拓展至整个区域,以区域文脉统领历史保护,以区域认同支撑文化传承,使三地文化系统的认同基础和工作模式发生极大的转变。

京津冀文化协同立体交互式发展的短板和瓶颈

京津冀文化协同的政策理念逐级传递分解,文化资源和模式不断向各领域传导,这构成了区域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在立体交互式发展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短板和瓶颈,影响京津冀文化协同的整体格局,削弱了政策实施的效果。

文化协同理念模式传导的领域尚有深化和细化的空间。目前文化协同的推进还集中在基础设施、体制机制、产业模式等大的方面,涉及文化人才培育和资金调配、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领域,直接享受政策红利的主要是重点部门、企业和项目,还没有充分渗透到整个文化生态的毛细血管,比如不少小微企业、边远地区、边缘项目等,没有能力也缺乏意愿参与文化协同建设并从中获益。此外,文化协同还没有深入到民众文化生活的各环节,未触及民众文化习俗、文化空间与文化关系等深层领域,如果不能在民众文化生活中深耕厚植,文化协同将无法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政策的推行也会事倍功半。

文化协同双向互动机制还有待优化。京津冀文化协同的顺利推进,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政策传导,也要有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才能构建健康的发展体系。政策层面需要来自基层文化单位的反馈,产业层面需要文化市场的呼应,传播层面需要普通民众的认同响应,这样才能不断调整政策、改革体制、完善方法。目前来看,文化协同还是以单向推进为主,政策层层落实,资源向基层逐级分配,协同模式也多为上层设计好成熟模式,然后基层仿效,这种推进虽然实操性、稳定性较强,但缺乏文化工作一线的有效反馈信息,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无法充分调动,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文化协同的社会力量和民间力量未充分释放。目前,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推动,如何集聚社会力量和民间力量推进文化协同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的重大课题。首先,京津冀三地大型文化活动基本由各级政府牵头举办,其他中小型活动也大多依靠政府推动,社会和民间自发组织相对较少,能力也比较弱。其次,在文化供给与消费链条中,政府往往起到不可替代的关联作用,文化单位与普通民众的联系纽带不够紧密。再次,民间的文化爱好者缺乏与政府、媒体、文化从业者等各方的沟通渠道,导致这部分人群难以发挥作用,只能充当旁观者而不能成为实际参与者。

构建跨界交互系统的想象力还不够丰富。京津冀文化协同进一步推进,需要在跨界交互沟通与融合上展现想象力,这方面可参照“互联网+”风潮中的互联网思维,即强调以互联网整合社会各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京津冀文化协同概念在一些领域被充分挖掘,形成一系列较成熟的交流合作模式,比如近几年来,三地非遗文化业态来往比较频繁,就是将京津冀区域文化概念注入非遗保护实践的成功尝试,但如何将这些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嫁接到其他文化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立体交互式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总体来看,京津冀文化协同要实现3个方面的目标,一是通过协同发展,增加三地文化沟通和往来,营造区域文化合作氛围。二是挖掘三地文化交叉融合的历史,提升各自特色文化的发展潜力。三是结合未来区域文化发展趋势,培育新的文化生长点。立体交互式发展就是要不断滋润文化协作的土壤生态,创造灵活有效的协同机制,实现融合协调的区域文化发展理念。

讲求“润”,通过立体交互式发展滋润文化土壤,涵养文化生态。“泰山遍雨,河润千里。”协同发展政策、理念、资源和模式的交互示范使区域文化每个层级、各个行业都能从中受益,也使京津冀文化生态获得宝贵滋养。纵向的层级交互关系构建应重在打通关节,疏通根脉,使资源和政策理念等通行无碍;横向的行业交互关系构建应重在提升效率,根据各行业特征落实协同细则,疏通协同渠道,提高各行业参与文化协同的响应能力。只有在层级和行业两方面充分实现沟通协同,形成交互式推动效应,才能使区域文化生态持久地保持生机。

彰显“活”,通过立体交互式发展盘活文化资源,激活协同机制。在文化协同框架下灵活调配各项资源,除了目前签署的《京津冀三地文化人才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等,还应结合文化产业生产要素,制定更完善和全面的资源要素协调政策,促进区域内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通过文化协同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增加区域文化吸引力,吸引国内外文化企业来此落地,使源源不断的活水汇入文化体系;以文化协同主题融入并整合各种文化命题,比如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三个文化带建设、北京冬奥会主题文旅推广等,使文化协同机制运作更为灵活。

体现“融”,通过立体交互式发展理顺文化关系,促进区域文化融通。在京津冀文化协同的框架下将三地文化产业、文化遗产、文化市场、文化气质等融为一体,在三地各文化门类间实现融通,在各级文化部门间推进融合,形成具有共同阐释空间、共同情感基础、共同市场氛围的区域文化统一体。除了联展联演等成熟的合作模式,还需要在文创、融资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形成融合机制,让零散的活动聚拢起来,让分散的人力和资金集中起来,实现京津冀文化协同效益的最大化。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战略思路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A323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国平.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李建盛.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3]任亮,孔伟.京津冀文化协同治理体系的结构、特征及策略[J].河北学刊,2019,(6).

(作者简介:黄仲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