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是最大的责任担当
说起责任和责任担当,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担当的责任有很多,对自己,对家庭,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对未来,等等,不同的社会关系和角色,自然会赋予人们不同的责任。可是在这么多责任之中,哪一种对人的影响最大、意义最重?
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马克思说:那是无所谓的。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不论是想或者是不想,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就在那儿。在诸多责任中,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爱国是第一位的。孙中山先生也曾经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样去爱国。由此看来,爱国是我们诸多责任之中最重要的责任担当。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爱国是第一位的、最大的责任担当?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那就是在灾难面前,每一个人同呼吸共命运,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也从来不存在一个人的“桃花源”。爱国的责任其实就是保家卫国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福祉,去做自己国家的建设者。爱国,是对每一个人的利益维护,当然也必然要求每一个人要有责任担当。我们知道,爱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也有诸多要求,但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绵延生息、薪火相传。打开人类文明的史册,不难发现,能够5000多年赓续不断的,只有中华文明。
那么,我们必须要追问一句,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积蓄和传承靠的是什么?我认为有很多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每一代人,能够回应时代的挑战,能够担当起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这段话告诉我们,爱国,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实质上就是一代又一代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接力和使命传承。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这种责任传承?我想给大家讲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内容不一样,但我认为他们在不同时空当中给了我们精神的对接。
第一个是红军长征中的故事。1935年3月,中央红军正快速通过贵州境内的一处山口,而后面的追兵已经步步逼近,正在这个时候,一名女红军战士却要分娩。我们来看,两边都是生死关头,该怎么办?当时负责断后保卫的是第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下了一个命令,“给我顶住!”有战士问要顶住多久?董振堂说,孩子多长时间能生出来就顶多长时间。于是战斗在一公里之外打响,在枪声炮火之中,一个个红军战士在用死亡争取时间,为的是等待一个婴儿的新生。战斗结束,婴儿顺利降生。有人为牺牲的战友抱怨,为了一个孩子却让一个团打仗。听到这话,董振堂勃然大怒,他说,我们今天革命打仗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他们的明天吗?各位同学,我不知道在今天听到这样一句话,你们能否理解当时他心里的铁血柔情。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故事。1992年出生的李宗育,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一名护师,当疫情来临,她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她说:“我未婚,父母未老,无牵挂,我去!”在出征之前,她的父亲,一位退伍军人,赠给女儿一首诗:风萧萧兮易江水寒,不计安危赴国难,恨无子嗣承祖志,幸有爱女学木兰。
讲完这两个故事,我们来做一个对比。第一个故事中为了孩子,一个团的将士殊死血战,为什么?因为这个孩子代表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另一个是舍了孩子,一位老父亲甘愿送自己的爱女出征,为什么?因为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同胞在毒魔肆虐中受苦受难。两个故事,一个是为了孩子,一个是舍了孩子,不同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家国情。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传承,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精神的接续,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亘古绵延的精神密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