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七夕中感受文化自信

诗意七夕中感受文化自信

七夕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在其发展变迁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和积淀了许多丰富而深厚的民俗文化。我国历代不少诗歌都记载和表现了古人在七夕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来一起细细品味和解读这些诗歌,了解古代的七夕民俗风情和诗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中国文明网)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其起源于对人们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之后便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时至今日,尽管诸如乞巧等不少习俗活动已经弱化或消失,但象征着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故事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七夕节一直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 

其实,七夕节作为中国的一个非常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有着非常多的民俗习惯,更承载着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当七夕来临之际,各种与七夕有关的民俗习惯和文化活动以不同形式呈现。如善男信女在月夜面对牛郎星和织女星相互表达爱慕之心、宣誓忠贞的爱情,还有乞巧、观星拜月、晒书曝衣、泛舟戏水等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 

每每此情此景,古代的文人骚客当然也不会袖手旁观,更不会放过难得的寄情抒怀、借物言志的机会。自然而然,一首首以“七夕”为主题的经典诗句便从诗人的指尖悄然流过,成为记录七夕节民间习俗、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千古佳作。如“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所描写的是古人忙着乞巧、穿针缝衣的场面,反映出古人的勤劳、善良、朴实和智慧;再如“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所描写的是古人观星拜月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还有“曝衣何许曛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晒腹曝衣传故俗,阮庭布犊若为标”,则描写的是古人趁天气晴好晾晒家什的场面,反映出古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落笔至此,不禁联想到一些人经常议论和探讨的一个问题: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和人们的价值追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为什么能够坚定文化自信,其底气又从何来?品读“诗意七夕”,从传统节日中韵味,或许你可以从一首首千古佳作和经典名句中有所启发、找到答案。 

通过梳理和品读与七夕有关的经典诗句可以看出,一股浓烈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点一滴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并通过传统节日的方式予以精彩呈现。如古人七夕诗句中描写的“乞巧、晒衣、拜月”等画面,尽管其是借物抒情或以物言志,但其均渗透出“修身”、“齐家”、“治国”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因子,体现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为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源源不绝的重要源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文明,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孕育和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毋庸置疑,像七夕节一样许多的传统节日文化,都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和底气之源。 

品读“诗意七夕”,感受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阐发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你会感受到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厚积薄发、喷薄而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