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常青之道

中国共产党的常青之道

勇于彻底自我革命 善于解决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D264    【文献标识码】A

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全党上下都在学习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国内外舆论也纷纷聚焦党的奋斗之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为什么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表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强大的引领力?为什么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历时越漫长、队伍越壮大、考验越严峻、斗争越复杂,越能百炼成钢无比坚强?一句话,勇于彻底自我革命、善于解决现实问题是关键。

中国共产党勇于彻底自我革命,持之以恒

中国共产党的常青之道,就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我们党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500多万名党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何毅亭同志总策划、甄占民同志主编的《常青之道——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故事》一书,就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精髓要义、基本特质、目标、动力以及实践要求,作了权威的理论诠释和科学总结。更难得的是,其挖掘出党史中鲜活的自我革命案例,以100个故事,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自满、守正出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立党为公、严以修身,制度治党、常抓不懈,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七个方面,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透彻的理论讲透彻,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

勇于彻底自我革命,持之以恒,“长”青“常”青。中国共产党是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党的队伍越大,挑战越大。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苏共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政权;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而我们党总是坚持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所以,总是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展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依然需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把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中国共产党始终敢于面对、善于解决现实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常青之道,就是始终坚持彻底的自我革命,始终敢于面对、善于解决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讲得生动、透彻、深刻。“与群众有难同当”,不言而喻,我们党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与群众有福同享”,这似乎更不成问题,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实施新办法,走对、走好新路子。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是一场历史考验;从领导和驾驭计划经济到领导和驾驭市场经济,也是一场历史考验;各级党员干部从以清贫为本色与人民群众同患难,到以致富为追求带领人民群众富起来,更是一场历史考验。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发展好市场经济。党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宏观调控到各项经济活动的组织、推进和监督,党的各级组织、广大党员应全面参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自身具有“二重特性”。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一条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整体财富积累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作为基础的交换共同体。市场经济的两个起点:每一个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的本质);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自私的本性)。正是这两个最大化进入市场经济运作,演出了一部剧烈竞争、效率至上的交响曲,从整体上形成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形成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秩序;但不可否认,其也是市场经济的严重阻力和破坏力,两个最大化的“无限度”追求会导致互相欺诈、物欲横流,使得市场经济秩序无法维持下去。于是,我们看到一些现象:因为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市场极大丰富,生活极大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欲望会吞噬理想,多变会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会被物化、被抛弃。如何防止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对党员的诱惑、对党的机体的腐蚀,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情况、必须解决的新问题。

2020年1月8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古人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就会突破纪律底线甚至违法犯罪”。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如果不严加防范、及时整治,久而久之,必将积重难返,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管涌就会沦为大塌方,消极腐败就会猖獗横行。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其中最复杂的应该是市场经济考验;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其中最严峻的应该是消极腐败危险。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我们的同志不要在“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警示全党,“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的人不是少量的,而是大量的。犯罪的严重情况,不是过去‘三反’、‘五反’那个时候能比的……现在一抓就往往是很大的‘老虎’”,同时强调,“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惕啊!”党的十八大至党的十九大的五年间,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有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这样的数量提醒我们要高度警惕、警钟长鸣!必须在理论上有更为透彻的思考,在实践上有更强力的措施。还要看到,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兼具严峻性、挑战性,稍不注意就会反弹回潮,甚至越演越烈。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敢于面对、善于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此,一是坚持加大反腐力度,绝不手软,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责任担当管党治党。二是始终坚定党的根本宗旨、优良作风,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三是面对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既刮骨疗伤,也对症下药,善于把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落到实处,切实实现标本兼治。市场经济是要不断搞下去的,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需要与建立广大党员干部“很想干、很能干、很愿干”的体制和机制相辅相成,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坚持反腐倡廉、实现风清气正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得更好,把高质量发展搞得更好,把实现共同富裕搞得更好,把党的队伍搞得更纯洁。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建设好共产党人“市场经济伦理”等问题。

建设共产党人的“市场经济伦理”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也存在一个“二律背反”:一方面,资本追逐利润,个人追求物质利益,导致拜金主义——排斥道德;另一方面,社会追求公平,市场遵守规则,道德要求自律——要求道德。尤其共产党人应该始终是全社会的道德楷模。正是这种“二律背反”从两端形成的强大张力,使得“两面人”等现象出现。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领导干部是拥有权力的管理者,今天的用权、施政、管理,甚至治国理政的大事,都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经济建设又是在市场经济、资本运作中进行的。资本在这里与权力相遇了,不受制约的权力难免腐败,绝对不受制约的权力有可能绝对腐败。当权力调控市场,当权力与资本相遇,不受制约的权力,难免导致普遍性、塌方型的腐败。资本不断扩张的冲动和权力不断膨胀的欲望结合,会使得道德的界限丧失,使得法律的界限模糊,甚至成为马克思主义所严厉批判的垄断资本主义,彻底走向党和人民的反面。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必须“坚决防止权力和金钱相结合”,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谆谆告诫,“古人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对组织和人民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通这个道理,就一定能够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清廉养浩然正气”。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把对官员的崇高道德要求以及市场经济的伦理建设,都纳入共产党常青之道的大视野中了。

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搞市场经济,就要面对在资本盈利和个人谋利这两个“起点”被启动、激活后,人们如何提高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水平的实际问题。如果不正视市场经济中道德调节的“二律背反”,如果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地重利轻义甚至逐利弃义,乃至腐败丛生、积重难返,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就难以为继,社会就会积累不满乃至引发动乱。所以,市场也有伦理。这个市场伦理,当然要以“治国理政关注的社会价值观”,即政治伦理、社会伦理为重要导向。毕竟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和市场伦理,既要求一致,又有所不同。简单照搬照套、一并笼统要求,恐未必管用。

应该肯定,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意义,在于开始了对人类如何建立市场伦理的思考和探索。他认为,“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人应承担‘诚实交易’‘遵守承诺’‘守时’等义务和责任,并且以‘刻苦’‘勤奋’‘忠诚’等态度来对待各自的职业,以精确的理性计算,来使资本和劳动的组织合理化,小心而又有远见地追求经济成功”。问题是怎么做得到?韦伯以当年异国他乡的新教徒们的致富举动为例:“圣徒们为了证明自己获得上帝的救赎,就要积极地勤劳致富,那么就要把现世的生活彻底理性化,完全受增添上帝的荣耀这个目的支配,他的一切言行都为着上帝的荣耀。”就此,韦伯得出结论,“没有企业家阶层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道德宪章就没有企业家阶层,没有宗教信念就没有道德宪章”。在他看来,这个问题最终是靠宗教信念解决的。但显然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靠上帝帮忙是解决不了市场伦理问题的。正如《21世纪资本论》一书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支配作用,即“R>G”,资本收益的增长大于经济收益增长的趋势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严重的两极分化而导致社会危机的局面是迟早会到来的。当前美国的乱局究其原因其实也在于此。

如何建立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共产党人的市场伦理,把“富起来”的诉求以及“资本增长”的冲动,与“勤劳”“诚信”“节俭”“不害人、不坑人”的仁德建构成功嵌合?如何创造一种新的谋利和致富基因,在激发勤劳致富、不断创新的活力的同时,坚守爱国守法和诚信敬业?如何抑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如何促进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形成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即新的市场伦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市场伦理建设也应纳入共产党常青之道的大范畴。

化解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道德悖论,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紧要课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为什么会出现“大老虎”“小苍蝇”,是改革开放不对吗?不是。是我们党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吗?不是。是我们没有在社会提倡正确的义利观和公私观吗?都不是。究其原因,我们要搞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总体是趋利的,且追求的是“利”的规模、效率、效益,把“利”与“义”协调起来,很重要,但也很不容易。

毋庸讳言,中华民族在走进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迷心逐物”“重利轻义”的挑战和考验。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存在一种道德悖论:既排斥道德又需要道德。一方面,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非道德现象;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求人们遵守市场规则、进行道德自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人们道德素质普遍提高。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一些经济主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个别社会成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出现制假售假、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贪污腐败也一度泛起。化解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道德悖论,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紧要课题。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共产党人强调,在义利冲突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先义后利,更大声疾呼重义轻利、为义弃利,鼓励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精神;同时也必须深入研究,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使道德成为市场经济的正能量。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席地而来、浩浩荡荡,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载市场经济。不可否认,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经济人”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由此激烈竞争、优胜劣汰。货币成为了一般等价物,价值规律驱使人们不断追求和积累商品价值。市场经济当然要讲效率,但如果“一切向钱看”,就会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手持利益这把“双刃剑”,身处社会这个共同体,就要坚守底线、明晰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底线和边界,就是“适中”。经过了个人利益的觉醒、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何把经济冲动与道德追求、物质富有与精神高尚成功结合起来,检验着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程度。

共产党人必须在全社会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成功结合,形成一个与现代市场体系配套的、提倡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和遵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与现代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更加紧密契合,才能对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群众利益的交汇点而生生不息,增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生动活泼,进而成为人们自觉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而潜移默化,成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而无所不灵。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没有办法化解市场经济的道德悖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哪里?答案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里。但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过去没有、现在也不能把我们带进现代化、带进市场经济。就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当前,可着力研究和解决五个问题。

一是在推进市场经济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设,把源于人的同情的利他主义情操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普遍基础和动机;在《国富论》一书中,把人性本恶作为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把个人利己主义的利益追求当作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动机。他提出了问题,却未能解决问题,给出的是一个“斯密悖论”。但他强调靠“人的本性”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缺失问题的思路也启发我们: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本性”具有巨大的能量,关键是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唤回它、激活它、放大它,使之发挥强大的正能量。今天,诊治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道德失范现象,不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以及定力,增强人们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壮体的抗体,增强人们在各种物质诱惑面前的免疫机能,促使人们做到见利思义、义利并举、先义后利。

二是在推进市场经济中确保坚守共产党人的道德高地。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执政党在领导和调配全国资源中起什么作用?不能不正视,腐败之风曾经一度严重侵蚀我们的党政干部队伍。中国有推崇君子人格的传统,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谆谆告诫,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民本情怀,等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德”,与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前仆后继的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契相合。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妨从传统的“君子之德”出发念好权力约束的“紧箍咒”,获得精神鼓舞的正能量,培养浩然正气。

三是在推进市场经济中实现法治与德治并举。在中国历史上,曾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治理国家和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的治理思想与经验。以德治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应该认真继承使之转化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进一步用好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之一。

四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基因,成功结合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构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义利兼顾与统一的、“适中合义”的市场伦理。

五是使市场经济体制孕含的善的伦理道德,最终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这包括,对所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企业一视同仁;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但应当有明确的边界;政府参与市场行为,也需要有严格的法律限定,并进行规范,而不是政府可以随心所欲甚至不负责任地参与市场行为;政府不能“越位”,不能决策随意,不能责任意识淡漠,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行为后果必须要追究决策者的行政责任;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政府的计划调控才会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等等。可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政府对市场伸出“看得见的手”,但也离不开市场伦理建设。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法治经济+道德经济”这个人类新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尚在路上,还需探索。

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警惕和防止内部变质、变色、变味

面对市场经济的考验,中国共产党的常青之道,必须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尤其要始终警惕和有效防止内部变质、变色、变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党成立以来,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内部变质、变色、变味,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背离党的宗旨而失去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读《常青之道——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故事》这本书,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这段话的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要教育引导全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警惕和有效防止内部变质、变色、变味,中国共产党一定能确保历时越长,越“长”青;千锤百炼,犹“常”青。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20年1月8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③《习近平眼中的“法治中国”》,新华网,2014年10月23日。

④《习近平谈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党建网,2017年2月11日。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⑧《习近平: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党建网,2021年4月19日。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