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罗爽:【家长课堂】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6)

八、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主持人:刚才罗老师给提出了两个原则,分享了三个小建议,尤其是三个小建议让我感触特别多。我们要积极、及时、充满同理心地跟老师、学校去沟通。这里面反映了处理家校关系之间的一个关键词——家校协同。不仅是家校协同,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的整体,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那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分别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罗  爽:一提到这个问题,在两位的脑海中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提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也许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出现三个圆圈交叠的图形。这个图形有它的理论渊源和背景,它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爱泼斯坦在做了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模型,叫作交叠影响域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三个重要空间,当这三个空间以儿童关怀为核心,形成了一种伙伴关系的时候,就能够引导和激励孩子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三个不同的空间,其作用各有侧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所主攻的方向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家庭教育是成人的教育,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给孩子立德,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成才的教育。因为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它的其中一项使命就是让孩子求知、明智。社会教育是成事的教育。社会教育更多侧重于合作和竞争,给孩子提供一个大的社会平台和环境。

那么,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三个不同空间发挥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具体而言,家庭教育应当侧重于对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比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校教育侧重于帮助孩子学习未来在社会上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同时达到育人目的;社会教育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和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以及更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孩子学以致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这三种不同教育在孩子成长、学习的过程当中,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课堂,社会教育是依托和平台。

九、如何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

主持人:刚才罗老师分别给我们讲解了家庭、学校、社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那么,这三方如何才能做到协同呢?

罗  爽:首先我们要问,协同的基础是什么?这三种教育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三类教育,但是它们又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其次,“家校社”是相互联系、彼此一致的共同体。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例,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基础。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追根溯源更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所以我们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另外,学校教育又能够为家庭教育进行专业指导。学校毕竟是一个专业的教育机构,老师都是专业人员,因此学校教育能够因其专业性而对家庭教育产生引领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承担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职责。

因此,所谓协同,指的就是家庭、学校、社会之间要形成彼此一致、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关系。所谓“家校社”形成共同体,指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承担责任。三种教育不是简单的混合,也不是相互替代,而是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保持联系、保持一致、加强内部联系。

主持人:谢谢罗老师非常专业的解答,也谢谢张爸爸今天的经验分享。张爸爸,听完罗老师的专业解答之后,您有什么体会呢?

张伟利:通过罗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孩子的学习动机问题不是靠一个家庭能解决的。在跟我的孩子聊天时,我问他:“你有学习动机吗?”他说:“还行吧!”我说:“你的学习动机是来自爸爸妈妈的鼓励,还是来自其他?”他说:“我喜欢我们老师。”因为他特别喜欢数学,数学老师讲课让他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且他也从数学老师这里获得了肯定或者鼓励。所以他的学习动机更多来自学校。这也给我很多的启示,让我进一步思考怎么借助学校、社会的力量,以及国家政策性保障,来更好地激发让孩子的学习动力。这是我今天深有感触的,谢谢罗老师。

主持人:谢谢张爸爸。最后,罗老师您可以不可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的公开课?

罗  爽:我想把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这些问题,用几句顺口溜来总结一下:想要孩子学习好,学习动机很重要;小学孩子没定性,外部动机来主导;内部动机是根本,学习兴趣要引导;奖励、批评皆可用,奖励比惩更奏效;归因指导要重视,积极自我构建好;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社会共教导;三位一体促学习,孩子健康快成长。

主持人:非常感谢罗老师既专业又有趣的总结。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观众的收看。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视频专辑

点击观看课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