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百年的漫漫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民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一条带领人民走向现代化国家的成功道路。只有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解放的制度前提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团结一致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之中。

下面,我们归纳一下现代化包含的主要内容:

一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十八世纪发生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前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源自工业技术革命掀起的社会变革浪潮,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创造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制度文明的现代化。生产力发展带来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国家运行体系发生变革。

三是人的现代化。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人类劳动方式、消费方式、文化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等变革,进而影响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人的现代化包括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前者涉及人口类型、人口结构、人的身体健康程度、人的文化素质水平等;后者涉及人的思想认知能力、心理实践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等。

二、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上下求索、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也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一直是中华儿女的梦寐追求。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外族欺凌,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本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开始,我们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力求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相契合,跟上世界文明步伐。但苦难的旧中国想要摆脱几千年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想要挣脱帝国主义、半封建半殖民的压迫,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之路是不可能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华民族开辟了新天地。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经过艰苦卓绝、浴血奋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才得以真正开启。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建设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创新史,可以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符合国情、顺应时代、满足人民期待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路径和目标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是我们党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到2021年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时。这一阶段,我们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一个重要过程。

第三阶段,从2021年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按照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两步走”战略目标,用两个十五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从“十四五”开始,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以上每个阶段是相互承接、不可或缺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一)第一个现代化目标: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国家一穷二白、积弱积贫、民生凋敝的现实,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作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基本任务,提出要通过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从“摆脱落后和贫困”必须具备的条件出发,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四个现代化”正式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周恩来同志指出,我们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