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京彩好评:让宪法之光照亮法治之路、指引未来

【地评线】京彩好评:让宪法之光照亮法治之路、指引未来

伟大成就观照现实,宝贵经验昭示未来。近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就已经深深地把法治的信仰焊铸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里,就已经牢牢地将法治的思维和方式融入国家治理、制度设计。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科学总结治国理政规律,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围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问题,就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其中,“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建设法治国家提出的明确分工和具体任务。

一、在推进科学立法中制定良法保障善治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何谓良法?良法就是好法,是充分体现人民意志、顺应规律、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符合世界潮流、有效维护公民权益、彰显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何为善治?善治有良善之治、顺应之治、熟巧之治多重含义。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立法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起点。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科学立法要求立法过程和方法均应科学化。一是体现立法效率,立法机关应以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涉及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加强重点领域立法,适当赋予地方灵活的立法权,及时制定和修改反映党和国家发展需求、人民群众关切的法律;二是充分反映民意,积极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路径和渠道,立法过程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确保法律规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依法立法,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立法活动,以宪法规定为立法准则,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冲突,保证立法活动的合法性。

二、在落实严格执法中保证法律贯彻实施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法治形象。围绕如何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深入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执法行动,执法的规范化建设有了很大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问题,有的是因为立法不够、规范无据,但更多是因为有法不依、失于规制乃至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破坏法治。”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严格执法,一是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健全党和国家机关的依法决策机制。二是执法过程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执法,纠正执法不严、越权执法等执法不规范的问题。通过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体系,规范执法程序,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支持执法人员履职尽责。三是充分保障、尊重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对法律和人民群众负责。

三、在实现公正司法中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法律本来应该具有定分止争的功能,司法审判本来应该具有终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这些功能就难以实现。”当前,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要实现公正司法的要求,一是要着力解决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问题,努力营造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社会条件与氛围。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司法工作取信于民,同时也能增强社会各界对于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信心。二是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发挥公正司法、监督司法的作用,切实防止把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作为走过场的形式,要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渠道。三是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影响公正司法的深层次问题,充分保障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公正独立行使检察权、审判权。要紧紧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进一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法官检察官员额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完善法官检察官利益回避制度,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着力构建权责一致、开放透明、亲民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司法公信力,让司法真正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在普及全民守法中培育良好法治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全民守法。一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持续探索、不断推进法治建设,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已成为我们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要求:“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法治的根基在人民。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社会根基。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要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丰富宣传载体、加强教育引导、推动实践养成、完善制度保障,努力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推动形成人人守法的良好氛围,真正让法治力量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