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科技部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正式启动。《纲要》从政策支持、基地建设、项目支撑、创新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为中国的文化科技创新进行了顶层设计,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纲要》提出要加强文化领域技术集成创新与模式创新,推进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加强科技对文化市场管理的支撑作用;开展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型领军企业,加强文化领域战略性前沿技术前瞻布局,培养一大批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培育发展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重要支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随着各项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工作机制的不断推出,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的不断出台,从制度和政策方面为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进行保驾护航,标志着中国科技与文化整合发展进入全新时期。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强调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推进文化科技攻关、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文化标准化建设、文化品牌打造四项行动,组织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文化数字化建设、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文化科技人才集聚六大工程。重点支持数字、网络、云计算、虚拟现实与仿真、新型显示、新型广电传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重大文化科技攻关项目,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党的十八大为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全面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2017年2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提升文化科技支撑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强文化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文化领域技术装备水平,促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向纵深发展。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四大任务:优化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提升文化行业标准化水平、加强文化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促进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还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提出要重点推动七大工程:文化创新引领工程、“互联网+文化”工程、文化大数据工程、文化标准化工程、文化装备系统提升工程、成果转化应用工程、文化部电子政务和网络安全项目。
《规划》是新形势下文化事业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系统地阐明了“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方向、主要任务、重要举措,为新时期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这是文化产业进入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的创新之举,不仅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朝着更具文化内涵、更具创意价值的方向发展,也预示着文化产业将积极植入科技元素,朝着更具特色、更具活力魅力、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道路加快迈进。可以预期,在中央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战略指引下,未来文化和科技融合将成为蓄积和增强文化产业发展能量的内生动力和强大引擎。
(二)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着力增强文化领域的科技应用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科技部与中宣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认定了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截至2021年,科技部、中宣部会同相关部门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9年、2021年分四批共认定了85家基地,其中集聚类基地44家,单体类基地41家,基本形成了以文化为内容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产业业态,重点聚焦于文化大数据、公共服务、数字出版、文化装备制造、媒体融合、文旅综合服务等方向,构建了集聚类基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单体类基地服务行业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发展格局。
四、文化科技融合是北京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一)文化科技融合是北京市发展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求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对北京城市的功能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的定位明确了未来北京发展的方向。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就是要提升北京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一方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水平;另一方面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就是要发挥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科学研究和战略应用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世界高端科技企业总部聚集之都。
第一,开展文化科技融合是落实“四个中心”定位的需要。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确定了方向。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具有先天的文化产业优势,而且又拥有诸多的科技创新优势,开展文化科技融合,有利于整合利用北京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提升企业的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文化进一步融合,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开展文化科技融合有利于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北京的支柱性、先导性、引领性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市总体发展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就是通过文化科技融合,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通过推动文化与互联网、高新科技等多方位的交互融合,通过文化为本和高科技的有效植入,深化“高精尖”的产业改造,建成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高精尖”经济结构。这样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将不再是高耗损、高污染的能源要素消耗型低端发展模式,而是建立在文化、科技多向交互融合发展的智力经济和头脑经济。文化科技融合,有利于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行业优势的文化科技企业,进而提升北京文化产业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加速构建。
第三,开展文化科技融合有利于壮大北京文化产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应用与升级,依托最新科技成果,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和培育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开发文化科技融合衍生产品和服务,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构建文化科技融合承载体系,加快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支持文化科技园、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实施文化科技融合重大项目。推动调整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扩大“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研究开发活动”认定范围,引导文化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研发投入,抢占文化科技制高点。鼓励文化企业、科技企业、社会组织搭建各类文化科技服务平台,提供专业服务。文化科技融合有利于推动更多文化企业入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和文化产业规模;有利于引导文化企业加强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做大做强企业;有利于发挥认定企业的示范标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