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往来韧性凸显 引领中非合作互利共赢

中非经贸往来韧性凸显 引领中非合作互利共赢

日前,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发布了2021年中非经贸合作数据。据统计,中非双边贸易总额突破2500亿美元大关,创下2014年以来的新高。至此,中国已连续13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取得如此成绩难能可贵,彰显了新时代中非合作精神,体现了双方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不懈努力,展示了中非精诚团结、密切协作的兄弟情谊,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样板示范。

2021年,中国对非进出口贸易齐头并进,投资总体保持活跃,投资领域日趋广泛,结构不断优化,对非基础设施建设效果凸显,整体合作层次有所提高。

中非各领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

自2018年开始,中非贸易总额进入上升期,2018年为2042亿美元,增幅达19.6%,2019年达2090.2亿美元,增长2.4%。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下,202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542.89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创双边贸易额历史新高。

中非贸易集中度较高。2021年,中国在非洲的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是,南非、尼日利亚、安哥拉、埃及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合计占中非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从中国进口商品最多的非洲国家依次是尼日利亚、南非、埃及、加纳和肯尼亚,合计占非洲从中国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对中国出口最多的国家依次是,南非、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和赞比亚,合计占非洲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1%。南非、尼日利亚、安哥拉继续保持中国在非洲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南非、尼日利亚、安哥拉、埃及和刚果(金)等五国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中非贸易结构凸显亮点。中国对非出口主要集中在日常用品、医药产品和机电产品等中国传统优势产品,而非洲对华出口产品主要是大宗矿产、能源,还有一些资源性产品。随着电商直播的发展,2021年卢旺达等非洲国家驻华大使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成功扩大了对华出口,中国消费者对非洲产品的兴趣正与日俱增。埃塞俄比亚的咖啡,马里的黄油、肯尼亚的红茶、喀麦隆的白胡椒、塞内加尔的花生、卢旺达的辣椒酱等商品都进入到中国消费市场,对非进口逐渐成为双边贸易增长的新亮点。

中国对非投资稳定有力。目前,中国是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2020年,尽管国际贸易与投资陷入低谷,但是中国对外投资逆势增长,对非投资流量达42.3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56.1%,是2003年的56倍,充分体现了中非合作的韧性和互补性。

中非产业合作分布多元。2020年,中国企业对非洲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的投资流量增幅均超过100%,特别是对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的投资近年来持续提升。

合作项目综合效益显现。从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承包工程业务的领域分布来看,交通运输建设、一般建筑、电力工程建设是中国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合作的重点行业,2020年上述三大行业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占比68.7%,新签合同额占比71.9%。在非洲最大的1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有6个为中国企业建设,其中包括蒙内铁路、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等。中国的电力企业和电信企业也积极参与非洲电力生产建设和通信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了东道国相关行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中非经贸合作挑战与机遇并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21年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对非经贸合作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分别是当地的安全问题、政治风险、汇率波动和国际舆论环境等,这在客观上延缓了中非经贸合作进程。

首先,非洲安全形势严峻。近期非洲本土性社会问题和输入性恐怖威胁交织叠加,安全危机迸发。疫情冲击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青年失业率攀升,社会矛盾积聚并发,多个国家发生政变或冲突事件,2021年政变次数创近20年新高,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域外恐怖主义势力乘虚而入,并与本土极端势力勾连。其次,非洲国家汇率与政策波动大。非洲国家货币汇率受外部条件变动影响较大,尤其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收紧,均会造成货币汇率剧烈贬值。据多家在非中企反映,部分工程和投资企业70%以上亏损是由于东道国货币贬值所致。东道国政策波动,也增加投资环境不确定性。最后,外部环境更加复杂。部分美欧开发性金融机构质疑并干预中国投融资模式。调研显示,企业在非洲遇到的“主要社区问题”包括:当地居民因政治原因对中国企业产生误解(42.6%),媒体的负面报道(24.6%)。

面对挑战,中非积极谋变,转危为机,努力把握中非经贸机遇。《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等文件的发布为中非经贸合作指明方向。非洲大陆自贸区启动为完善产业链提供新机遇。对内有助于非洲国家加快整合碎片化市场,逐步扩大市场需求,并持续增加需求梯度层次多样化,推动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和出口多样化。对外将为中非拓展产能合作空间、完善产业链布局提供新机遇。

推动中非经贸合作的新思路举措

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双方将在论坛框架下继续加强合作,拓展渠道、创新机制、提升效能、落实成果,推动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首先,发展新型经贸投资,增强在非中企竞争能力。在非中企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数字经济等行业,积极建设非洲新型工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加快布局非洲本土贸易供应链和商业业态。深化“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贸易模式创新,加快贸易方式高端化、多元化和服务科学化发展步伐,建设成为领先非洲、有国际影响力的贸易高地。拓展绿色金融合作,制定倾斜性政策扩大双方绿色金融的交易规模,降低绿色金融资产风险权重,拓展中非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促进绿色金融对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建设数字信息平台,提高中非企业合作效率。世界银行估计,数字转型使非洲的经济增长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非洲部分企业利用数字科技赋能传统行业,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并实现产业变革,为中非经贸合作赋予新动能。麦肯锡公司预测,2025年非洲数字经济的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可为非洲企业开展一站式投资数字服务,为其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协助、贸易区域指引等服务。建设线上企业服务平台,将分散的合作项目联成产业网络,以便实时共享经验与动向,通过打造数字化平台来促进更多企业加入“信息群”,助力中非经贸合作更有序、更智能。

最后,坚持聚焦重点,提升中非经贸合作质效。未来,以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南非等与我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或国际产能合作协议的国家为重点,以境外经贸合作区、经济特区、工业园区、港口为支点,深化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及国际产能合作。聚焦重点领域,围绕海洋经济等领域,继续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身的海洋经济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海洋经济自由化、产业化合作。聚焦地方合作,以湖南、浙江等探索形成的省域对非经贸合作为案例,发掘地方合作的潜力,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发挥中非发展基金和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的作用,推动对非投资主体多元化。此外,还可加强与东非共同体等非洲次区域的合作,借鉴中毛自贸协定,与次区域开展自贸协定谈判,探索建立中国-东非自由贸易区等平台,助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中非经贸合作格局,推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珩 周星灿 赖长明(单位: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研究基地)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9日 12版)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崔静涵(实习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