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从目标到政策 2022中国经济如何应变局开新局

2022年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本期报告,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朱宏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2022年中国经济宏观形势,从完成宏观目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宏观政策配置格局、构建高质量养老保险体系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完成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朱光耀

朱光耀 财政部原副部长

一、怎么看当前的世界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2022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连续两次下调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测。

全球经济当前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以下四点更为突出:一是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使全球生产受到了极大冲击;二是当前全球的生产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受到了严重挑战,包括全球疫情肆虐使生产运输受阻,政治病毒的负面影响开全球化的倒车;三是美联储超常规货币政策的调整正在进行当中,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极度的不稳定;四是地缘政治的挑战,使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极其复杂严峻。

二、怎么看当前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与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总规模确实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均GDP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继续努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确实在不断向前发展。2021年,中国是全球贸易的第一位,现在已经是全球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3、4月份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疫情的反复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挑战继续存在,所以我们也要客观地直面挑战。

三、坚决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努力完成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2年4月29日召开的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对下一步经济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这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明确回应了市场和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提出了解决经济发展遇到复杂情况的思路和对策。其核心要求是,“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在这个前提下,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出台支持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会议强调,要有效管控重点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二,加大稳定经济增长政策的落实力度。会议要求,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会议特别强调,要“担当作为,求真务实”。

第三,做好增量政策的预先准备。政策发力要适度靠前,“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这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提前量就是要求预先做好政策准备,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冗余度就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多余的量,即工程在遇到非正常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转。发展要安全,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贯彻底线思维,有充足的政策准备,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努力完成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在2035年初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同我们下一步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完成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将为我们最终完成2035年远景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顺利推进“十四五”规划的落实,我们要共同努力,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