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立时代潮头,洞察世界大势,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怀,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推动各国与中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不断作出新贡献。

理念深入人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世界将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再次来到了十字路口。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与实践版图与时俱进,不断拓展。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主旨演讲;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两次演讲中,习近平主席从全局和全球视角,以哲学和历史高度,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何去何从”这个根本性问题。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性挑战,提出重要的“四点启示”,呼吁“让我们团结起来,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以信心、勇气、担当,回答时代课题,为国际团结抗疫注入信心,为全球共同发展指引方向,为因应世界变局擘画蓝图。

习近平主席一次次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发出命运与共、携手同行的时代强音,为动荡变革世界廓清迷雾,为全球发展指明前行方向。

各种全球性威胁与挑战,也不断印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前瞻性和正确性。国际社会越发真切地感受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察这个世界的巨变,直击人们心中对和平发展的期盼。

分享中国经验

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贡献者和先行者,把与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决心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助力全球发展。

对外开放,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截至2022年7月底,已有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涵盖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国家和三分之一的国际组织。一个个“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各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从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到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开放……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推进对外开放,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互利共赢,打造全球公共产品。

2018年11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世界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启幕,首届进博会即吸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此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多大挑战,进博会届届如约而至。

进博会让展品变商品、让展商变投资商,交流创意和理念,联通中国和世界,充分发挥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作用,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让中国的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出席首届进博会,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造通向世界之桥;通过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型,建造通向繁荣之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贸易合作,建造通向未来之桥。

携手抗疫,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命运与共的重要性、紧迫性。疫情发生后,中国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向国际社会派遣抗疫医疗队,提供大量防疫物资,组织上百场跨国专家视频会议,向各国毫无保留地分享防疫经验。

“感谢中国!”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项目计划部主任谢莫尼勒接种中国援柬新冠疫苗后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在抗疫中得到充分彰显。”

展现担当,积极分享中国发展经验。

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威胁还是推进全球减贫进程,中国既取得积极成效和作出表率,也不断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

推动国际合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出访41次,足迹遍及五大洲69国,在国内外主持和出席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接待来华访问的国际政要数百位,同各国各界深入交流、广交朋友,引领中国同各国携手并进、合作共赢。

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不断增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汇聚起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

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不断受到冲击。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践行平等尊重、团结合作的秩序观,主张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

面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始终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从联合国到二十国集团,从亚太经合组织到金砖国家……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国际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

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威胁,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呼吁世界各国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为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供了新方向,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表示,中国的全球治理主张丰富而全面,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的利益与世界各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认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潮流、顺应各国人民心声,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中国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携手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目标前进。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