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莫林虎:北京建设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2)

三、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一)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强化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

什么是中轴线?北京中轴线由钟鼓楼贯穿至永定门,约7.8公里。如下图。

1659491506170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中轴线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周礼·考工记》记录了营造国都的规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北京城就是按照这个布局建造的,两侧的布局、城市功能延伸,都与中轴线有关。由此,我们看到在中轴线两旁对称排列各种坛庙建筑物,如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等。所有的皇室宫殿、坛庙、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这条中轴线而结合在一起。

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中轴线?中国自古尚“中”,“中”字在其诞生伊始,便被赋予了天人合一、居天地之中的神圣意义。由此产生的文化向心力、大一统国家的愿望,从古至今都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它以“天下”为空间视域,通过测日影的方法找到“地中”所在,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为都城,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周划定畿辅之地。因此,“中国”也有“中央之国”之意。

孔子认为“不偏为中,不变为庸”。“中庸”既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也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各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正如《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庸”不是平庸、庸碌、无所事事、和稀泥,而是使事物、组织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处于和谐状态,使其内在机制充满活力,各种新思想新事物不断涌现。可见,中轴线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清顺治年间,将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而且,这三大殿都位于中轴线之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反映了对“和”的追求,彰显了对“中”的期许。

2022年5月25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目标为中轴线申遗保护,保护区域分为遗产区和缓冲区。

《规划》在这一部分提出三个要求和举措,即:

第一,做好中轴线整体保护利用;

第二,展现中轴线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增强中轴线国际影响力。

(二)保护历史文化底蕴,留住老城乡愁记忆

第一,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按照“一街一策”要求,精心打磨每个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具体是: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雍和宫-国子监文化精华区、张自忠路北-新太仓文化精华区、张自忠路南-东四三至八条文化精华区、东四南文化精华区、白塔寺-西四文化精华区、皇城文化精华区、天安门广场文化精华区、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南闹市口文化精华区、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文化精华区、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天坛-先农坛文化精华区。

第二,推动老城有机更新。

第三,激发老城内生活力。《规划》提到“积极探索‘共生院’等发展模式”。什么是“共生院”?就是通过对腾退院落改造,既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又改善提升居民的居住条件,实现居民共生、建筑共生、文化共生。

(三)弘扬老城文化价值,彰显古都魅力

第一,挖掘老城文化内涵。

第二,打造汇聚老城文化精髓的博物馆群。

第三,加强老城文化传播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