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莫林虎:北京建设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5)

八、建成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世界旅游名城

(一)构建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体系

第一,传承发展古都文化旅游资源。

第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规划》指出,围绕以北大红楼及其周边旧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片区文化资源,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代表的抗战主题片区文化资源,以香山革命纪念地为代表的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文化资源等红色资源,策划设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第三,挖掘提升京味文化旅游资源。

第四,用好创新文化旅游资源。

(二)建设国际化旅游服务设施

第一,推动旅游住宿设施精品化。

第二,实现旅游交通设施便捷化。

第三,促进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国际化。《规划》指出,完善多语种旅游指南、交通地图、旅游应用软件、城市中英文标识标牌,在酒店和餐厅推行多语种菜单,实现公共交通英语报站全覆盖。

(三)培育高质量旅游产业

第一,打造首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一方面,打造更多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旅游经济平台,培育一批有广泛知名度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旅游企业。另一方面,到2035年,旅游消费占全市总消费比重超过30%,北京入境游客数量达到1000万人次左右,其中国际政务、商务和会议游客占比不低于50%。

第二,成为全球旅游新理念新业态的倡导者引领者。未来,北京要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提供更优的“北京服务”;推进旅游领域国际规则、标准在京制定,形成更多的“北京宣言”;积极践行全域旅游的体制观、资源观、产品观、业态观和发展观,推出体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全域旅游发展“北京方案”。

第三,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文化旅游圈。《规划》指出,精心打造京张、京承、京唐秦、大运河、京西、京雄等六条文化旅游带。加快培育京东休闲旅游区、京北冬奥冰雪旅游区、京西南山水休闲旅游区、京冀长城文化旅游区、“通武廊”大运河文化旅游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津冀旅游集散区等六大跨区域特色旅游协作区。

九、建设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

要对接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北京故事,把阐释推介当代中国价值贯穿于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的方方面面,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首要窗口,展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良好形象。

(一)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

第一,阐释好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规划》指出,大力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当代中华文化创新成果。把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突出展示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积极宣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穿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活动各领域全过程,展示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第二,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规划》要求,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北京形成生动实践的故事。那么,如何讲好这些故事?举两个例子,可供北京借鉴。

一个是系列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该纪录片由英国知名纪录片导演、两届奥斯卡奖得主柯文思执导,讲述了平凡中国人逐梦小康的鲜活故事。其中一个,就是女卡车司机琳宝的故事。琳宝,名叫张琳,是某物流公司卡车司机,她靠努力一步一步改变了自己的悲惨命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柯文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希望让(脱贫)这个宏大主题变得人性化,无论他们在英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还是哪里。一旦电影打动他们,任何情感障碍都能被破除。

另一个是香港媒体人、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无穷之路》主持陈贝儿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作为中国香港土生土长的城市女性,陈贝儿带着好奇、真诚而友善的目光,走进内地6个省份、14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亲眼见证脱贫攻坚成果,并通过镜头将真实故事传递给观众,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内地观众赞誉不绝,香港观众也好评如潮。

第三,展示大国首都良好国际形象。

(二)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途径

第一,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全球平台。一是,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围绕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公开演讲、重要会见、接受采访中提出的议题话题,持续深入解读。二是,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其中,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举办为契机,发挥北京“双奥之城”优势,加大对外推广中华文化力度。三是,深化政府间和民间文化交流。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国家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构建“一带一路”+“友好城市”模式,不断深化文化、旅游、媒体、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对外展示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果。四是,用好海外文化展示平台。比如,积极参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用好“中国馆”“中国之窗”,开展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动。五是,用好高端智库和国际组织交流渠道。

第二,打造文化传播精品。

(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一,构建多层次多形态的国际传播格局。健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提升市属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同时,培育中外媒体高端对话交流传播平台。积极组织境外媒体访华团在京参观采访,主动邀请境外主流媒体、华文媒体的名笔、名嘴、名主编、名评论员、网络名人来访,持续打造丝路大V北京行、国际城市媒体北京论坛等媒体合作交流平台。

第二,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精心选拔优秀编辑记者、评论员、主持人、专栏作者担任国际新闻评论员,培育熟悉国际化运作方式的各类专业人才、复合人才,造就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端领军人物,在国际热点新闻评论和各种涉外场合更好发出中国声音。

(四)提升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

第一,优化对外文化贸易布局。

第二,增强文化走出去企业竞争力。

最后,加强规划实施保障。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更好履行各级政府职责,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建立文化协同创新机制,凝聚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强大力量。建立完善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打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落实好监测考评制度,为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提供强有力支撑。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