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学》2020年秋季刊

《北京史学》2020年秋季刊

《北京史学》2020年秋季刊共收录20篇论文,内容既涵盖了北京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环境变迁、城市治理等,也涉及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的阐释,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等有关问题。

亮点一:深入挖掘北京城中轴线内涵。

中轴线是中国都城的一大特色。北京古都中轴线被称为北京城的脊梁,是中国古都中轴线的集大成者。在北京古都中轴线上,集中着许多重要的设施,从皇城和宫城,到坛庙衙署,从皇家园林到会馆和民居,再到钟鼓楼等等,皆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北京城中轴线既保存了古代中轴线上的基本格局,也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既见证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也代表了北京历史文化的光辉形象。

亮点二:三山五园见证了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轨迹。

自清康熙帝中期开始营建畅春园,雍正帝开辟了圆明园,此后经乾隆朝建设,三山五园作为清代统治者的御园规模最后形成。三山五园是清统治者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大量的档案资料表明,清帝在畅春、圆明等三山五园内的园居理政,系统反映了康乾盛世百余年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脉络。清代的三山五园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中枢基地,是没有城垣的“园林紫禁城”。

亮点三: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史,总结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建设实践中的积极探索与制度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探索与实践,是实现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转变的关键,也是将传统时代的国家治理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并实现创造性转换的重要环节。北京和平解放后,为巩固城市政权,新生人民政权进行了积极探索。从基层政权建设来看,北京市政府从最初的“区—街—闾”政权组织形式过渡到“区公所—派出所”模式,直至最终形成“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制度。

亮点四:挖掘北京近现代水利文化,总结京津冀生态灾害规律与防治经验。

1912年潮白河在李遂镇附近改道,夺箭杆河,北运河航运受到影响,箭杆河下游常年遭受洪涝灾害。顺直水利委员会经过长期的讨论和设计,于1925 年建成北运河挽归故道工程,又称潮白河苏庄操纵机关工程。该工程对复北运河航运,增加海河径流量,消减香河、宝坻地区洪涝灾害起到一定效果,但在1939 年洪灾中被冲毁,现在工程遗迹尚在,引河和进水闸基本保存完整。作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元素,应将其作为水工文化遗产,建设成遗址公园,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北京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添砖加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 世纪 50—70 年代,京津冀地区的水灾、旱灾等传统类型生态灾害依然频繁发生,但形式发生变化,影响有所减弱;风沙灾害凸显,危害程度加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叠加迟滞暴发。这一时期,京津冀地区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植树造林、污染防治等工程,在局部地区减缓了生态灾害的发生,但总体上仍呈现恶化态势。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的防灾救灾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不断提升。

这些研究,与当下北京文化建设的热点问题如中轴线申遗、三个文化带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等相契合,体现了史学研究工作者在弘扬北京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方面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