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发展报告:“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研究》

《北京城市发展报告:“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研究》

《北京城市发展报告》(研究论丛)是北京市社科院的年度出版物之一,之前已出版三辑,分别是:《通州城市副中心发展研究》(2018年)、《城市治理的北京实践》(2019年)、《北京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2020年)。目前为第四辑,聚焦“十四五”时期北京的城市发展。全书共设置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治理及人居环境三个版块。重点文章的核心观点介绍如下:

观点一:“十四五”时期是北京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

新发展阶段,把握首都发展内涵,就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与“四个服务”水平提升,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拓展首都发展外延,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应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安全发展等“六个发展”为抓手,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加快开启首都现代化新征程。(参见“新发展阶段首都发展内涵与外延研究”一文)

观点二: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期间应实行“智慧发展+绿色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

必须找到一种核心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形成副中心独特的城市发展模式。综合考虑下来,可以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和“智慧发展”三个方向打造城市发展模式。综合对各种发展战略的讨论,我们认为城市副中心“十四五”期间可实行“智慧发展+绿色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原则,以“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为首要的发展目标。从具体工作角度,“十四五”期间副中心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可以设定为:更优的城市功能、更强的内生动力、更广的对外联系、更韧性的城市、更优化的发展环境、更高效的城市治理、更美好的生活、更少的“城市病”。(参见“‘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战略研究”、“‘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重点任务”两文)

观点三:“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应强化体制突破,加快推进“家园中心”规划建设

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中“家园中心”要求,需将其纳入城市副中心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加快体制创新,明确时间进度,形成试点样板。一是定向出台“家园中心”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按照千人指标测算、成倍扩大,形成公共服务设施街区层级配置标准。二是对“家园中心”独立占地或独立地段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或突破体制与“必选9项”集中设置在一栋楼里或设置在紧密相连的独立地段,探索“必选9项”配套设施产权集中持有机制。三是建立建设审批快速通道,协调市区相关部门与各公共服务项目责任单位精准对接加快建设,完善环境卫生、办公用房、管理维修等配套设施,控制设施用途并持续督导落实。(参见“‘十四五’时期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文)

观点四: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坚持历史地名优先,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遗产

行政区划名称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名在城市管理和地名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坚持历史地名优先,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遗产。文章呈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新设街道名称命名方案的研究过程,梳理了相关区域的存量地名,阐述了政区名称命名原则,介绍了主要备选地名历史渊源和地名释义,明确了命名方案和优先级。(参见“北京城市副中心街镇区划调整政区名称命名方案研究”一文)

观点五:以市郊铁路为核心,围绕北京中心城区建设“一小时通勤圈”

北京中心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周边地区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与周边新城之间的区域快线建设还不成熟,城市功能、人口、高端资源等在主城区集聚,辐射周边新城的难度较大,呈现出“摊大饼”式的自发性膨胀。以市郊铁路为核心,围绕北京中心城区建设“一小时通勤圈”,对于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北京应尽快突破“路地”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技术标准障碍,在利用既有铁路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建设新线,组合使用多种投融资模式,构建与城市布局相协调的“环+放射状”市郊铁路线网,合理有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参见“‘十四五’时期北京市郊铁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观点六:“十四五”时期应大力加强老年友好环境建设

老年友好环境是指,有利于老年群体及全体公民老年期保持健康、独立和参与的硬件设施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北京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年友好环境建设事关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事关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意义重大。“十四五”时期,建议北京市完善老年友好环境建设顶层设计,加强理念宣传,从硬件设施、服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着手,着力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老年友好环境。(参见“北京市老年友好环境建设现状与展望”一文)

观点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仍存在人居环境整治与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结合不紧密、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北京市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三清一改”初见成效,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仍存在人居环境整治与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结合不紧密、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应尽快完善相关政策,破解矛盾难题,以期更好发挥北京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