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十四辑)

《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十四辑)

《中外人文精神研究》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集刊。刊物的创始主编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杜丽燕研究员。目前主编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伟研究员,编委会来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和青年学术骨干。本刊栏目的设置原则是:服务首都、钻研学问、传承文明。近年来,刊物设置了10余个栏目。其中,为秉承钻研学问、传承文明,常设栏目有中华精气神、西洋精华、永远的马克思、给我一个支点等;为体现服务首都的原则,设置的固定栏目有社会视野、社会广角等。本刊还曾专门增设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专栏。本刊在栏目设置上力求既全面、厚重,又有时代感。到2020年,本刊共出版13辑。

本期《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十四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分设“中华精气神”、“西洋精华”以及“给我一个支点”栏目,聚焦于中国哲学与文化传统、西方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热点问题以及科技哲学前沿问题而展开。具体而言,本期主要有以下五个亮点: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分析、比较和批判中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学术成果,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中彰显“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如《反思西方环境主义的“荒野模式”——以中国的天人观为反思根基》一文认为,与霍尔姆斯·罗斯顿提出的“哲学走向荒野”之基本观点不同,中国环境主义传统走出的是另一条“天人学”之路,而且这条道路在东西差异之间更具有全球适用性。由此,就可以从中国儒家的“审美伦理学”或“伦理美学”的视角,来重新探寻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美学之新型关联。又如《论贺麟先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一文指出,贺麟先生认为哲学方法从根本上是一种辩证法,是一种理智的直觉方法,这种哲学的或理智的直觉方法是高于科学方法的。现代一些学者仍然在讨论中国是否有哲学这个问题,很多否认中国有哲学的人认为,中国没有西方的自然科学,因此中国没有哲学。贺麟先生是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区别的,他对宋明儒家哲学方法的深入探讨,有力地回答了中国是否存在哲学这个问题。如果陆王,朱子的方法就是哲学直观方法,那么儒家也就存在一种哲学。

2.聚焦中国哲学领域中的方法论热点问题,推动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原创性思考。如《当前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及反思》一文探讨了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中“历史化”与“哲学化”两种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入手,围绕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文本的深入分析,探讨融合历史语境的哲学方法论如何有助于解决中国哲学方法论中“历史化”与“哲学化”之间的矛盾和张力。

3.基于学术前沿问题,对西方哲学中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如《<国王的两个身体>的历史书写——在尼采与韦伯之间》一文深入探讨了中世纪政治思想史方面的著名学者坎托洛维奇最重要的著作《国王的两个身体:中世纪政治神学研究》,指出坎托洛维奇前期主要受尼采、布克哈特和德国“中世纪主义”的影响,后期主要受韦伯、布莱克曼和英美学界的影响,但他前后期历史书写又有着一种连续性。不论是谈论差异,还是连续性,我们都离不开对坎托洛维奇国家观和法律观的探讨。又如《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科学基础》一文,认为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奠基于其自然哲学。霍布斯所处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新兴的自然科学既重视观察实验,也重视数学推理。受到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的影响,霍布斯建立了以几何学方法和机械唯物论思想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正是以其自然哲学为基础,霍布斯与传统自然哲学明确决裂,成功地创建了近代政治哲学。再如《感性与良知——卢梭的启蒙思想研究》一文,指出卢梭与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截然不同的是,当启蒙思想家们推崇理性至上,以理性取代宗教神启、以科学战胜蒙昧的时候,卢梭在其思想之初,就对理性和科学提出质疑和批判,相比理性和科学,他更加推崇人的自然状态,向往人最自然的禀赋和天性。卢梭并不是让人类重新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而是让我们的心灵在被物质文明侵染得懒惰、奢靡、堕落的时候,警醒过来,擦掉尘垢,重新拥有原初的情感和良知,做一个文明社会的自然人。

4.围绕科技哲学、诠释学以及心理学领域前沿问题,从科技哲学的角度探讨诠释学、心理学的不同面向。如《作为一种诠释实践的自然科学——论尼采的科学诠释哲学》一文认为,尼采对于科学诠释哲学的一大贡献在于,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论证了自然科学的认知活动所蕴含的诠释视角、诠释属性与诠释特征。尼采主张诠释学的普遍性,将自然科学也作为一种诠释实践。尼采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运用权力意志学说与视角主义学说批判了诸多客观主义的教条,彰显了科学认知的诠释视角与诠释特征,进而生动阐明了科学活动在经验基础、语言意义、研究方法等方面蕴含的诠释实践。同时,《论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原型”问题》一文也聚焦哲学心理学的前沿问题,基于荣格提出的哲学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观点,认为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的提出是基于对人类本能经验的观察,而非纯粹的哲学思辨。但就其理论整体而言,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基于他对分析心理学基本前提的假设。正是基于荣格理论的这种哲学品性,我们从哲学方法上为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问题找寻出理论的可能性依据才显得尤为必要。

5.立足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深入分析其伦理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如《浅析贝原益轩的社会伦理思想》一文探讨了日本江户时期儒学者贝原益轩的社会伦理思想,认为益轩主张随顺天命,知足安分;人要以报答天地之恩为己任,视万物为天地之子,根据亲疏贵贱的不同,行仁奉爱,忠孝并重。其次,益轩视天道为神明,是人类行为的监督者,主张人要行善去恶。这是一种安顿民心、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有效方法。《高攀龙的学思历程与神秘体验》一文则通过考察高攀龙的学问转进的经过,历史地呈现出他的学思发展演变历程,认为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看,物我之间的分别最难破斥,觉悟而通达万物一体,其意义不仅在于对自身和宇宙的关系有了更高的觉解,更重要的是获致一种进德修业所臻的境界。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