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四个重点领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以生态文化为引领,以生态经济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人居为追求。

——————————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概要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坚持正确的认识论,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树立正确的认识论,就可以准确把握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方略把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钥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自然、正确认识人类、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可以没有自然。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甚至要求我们要“敬畏自然”。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集中反映在与“绿水青山”密切关联的生态环境保护上,“人类”集中反映在与“金山银山”密切关联的经济社会发展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坚持“兼顾论”,即“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兼顾;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要坚持“优先论”,即“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做到“生态优先”;总体的发展和演变趋势则是“转化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追求经济生态化,又要追求生态经济化,实现绿色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决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以正确的认识论指导正确的政绩观,以正确的政绩观激励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以系统方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现代化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理想。一方面,“美丽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贯穿和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另一方面,“美丽中国”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生态文化为引领,以生态经济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人居为追求,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优质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人居的需要。

生态系统存在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环境之间、物种与物种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系统方法来解决长期存在的“九龙治水”“九龙治海”“环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等部门分割问题,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地上地下、岸上水下、陆地海洋、上游下游、左岸右岸,通过“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1+1>2”的系统优化效果。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第一,环境污染根源在于生产和生活,只有通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才能实现环境改善,因此要统筹经济增长和污染治理。第二,节能、降碳和治污往往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范围经济”效果,几个方面“分治”的效果之和往往不如“统治”的效果。第三,节约和减排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资源能源的减量化使用就是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因此,要大力推进各种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正确的实践论,以问题导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突破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四个重点领域。

1.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总体上完成了从“黑色增长”向“浅绿色发展”的转型,但是目前尚未转向“深绿色发展”。我国实现了碳排放强度的递减,但尚未实现碳排放总量的递减。未来5年是“浅绿色发展”与“深绿色发展”并存、“绿色化”与“低碳化”并存的多重任务叠加时期,必须通过绿色科技革命、低碳能源革命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没有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就不可能做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

2.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但是,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资源能源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仍需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且不至于反弹。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标准迈进的重要标志。

3.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我国在重大生态屏障保护、自然地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就要求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不仅立足于当前的生态安全,而且还要立足于长远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此做出了谋划,强调“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固本强基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是谋求生态文明建设泽被子孙、更可持续的重要标志。

4.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远远迟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往往是先工业化、再绿色化、然后再低碳化,我国则面临着工业化、绿色化、低碳化多重任务叠加的形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非常手段、非常措施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是推进能源革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二是推进产业转型,以壮士断腕、腾笼换鸟的决心实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三是推进科技革命,通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达到“绿色且经济”和“低碳且经济”的目的;四是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绿色低碳制度体系,实现制度创新的迭代升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创新能力、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

上述四个重点领域中,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属于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标准和要求,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则属于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重点。这充分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继承中改革创新,在传承中迭代升级。

【作者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兼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研究”(2022JZDZ00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