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对风高浪急和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不能让步,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因此我们要敢于斗争,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奋力前行的勇气。
另外,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安全因素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会显著上升。未来一段时期,我们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安全”对应的是“风险”。面对风险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说明在决策治理、评价体系中,对安全目标和风险的考量将越来越重。但是在风险纳入决策因子、评价指标以后,我们还要注意一个异化现象,即当风险的地位提高、重要性增加以后,在人的决策体系中容易出现的最终结果——不是效率的最大化,也不是长处的最优化,而是风险的最小化。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异化对于发展、改革、创新会形成巨大阻力。因为任何改革、创新都意味着对既有稳定状态和平衡状态的打破,当然,我们还会构建并形成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和平衡状态。而在旧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新的平衡状态尚未形成的过渡阶段,风险肯定是增加的。
如果以风险最小化作为我们决策思考的因素和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因子,其结果就容易导致没有办法作出决策,没有办法以坚定信心推进改革,瞻前顾后,摇摆不定。因此,面对风险,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这里的底线是指风险底线。换句话说,在风险没有触及底线之前,我们不应该把风险高低作为决策考量的核心因素,而应该把产出是否更大、效率是否更高、模式是否更优,作为决策考量的关键。当然,风险一旦累积达到并超过底线,我们就不能只谈创新、谈改革,而是要下定决心把风险降低,然后再来谈发展、谈改革,这就是底线思维。
有效贯彻底线思维,就要把风险约束在风险底线之下。如何有效加强风险治理?总体思路有三个。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创新效率,政府采取有效手段来化解风险。第二,坚持科学发展,把风险因素纳入发展体系中进行综合考量并融合。发展本身就是解决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发展也为解决和化解风险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有力的支持。因此,把风险嵌入发展当中,存在内在统一性。第三,借助专业服务,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进行有效疏解和化解。这些专业力量,能够有效识别风险,为风险精准定价,并依托精准价格当中所需的最优风险贴水(风险溢价),按代价最小的方式,将合理的风险贴水转化成可交易、可分散持有的标准化产品,然后释放到市场中,将风险进行有效分散和疏解,这就是金融机构。从某种角度来说,金融机构就是能够为风险定价,并提供风险分散渠道和产品的行业和领域。因此,我们要把金融作用发挥出来,把资金融通、风险管理作为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真正提升中国金融服务水平。
同时,我们还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当中人口规模巨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三个特征有效贯通起来,同时在前进道路上把握好五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