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朱永杰:北京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建设(3)

二、北京运河文化的建设成效

制定北京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2年,北京市文物局公布《大运河遗产(北京段)保护规划》,确认40处物质文化遗产和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瓮山泊(今昆明湖)、宝塔镇河妖等。其中,通惠河北京老城段(包括什刹海、玉河故道)、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北关闸)是世界遗产点段。

修缮保护部分运河文化遗产。北京市大运河专项调查工作组对大运河北京段遗产进行了梳理,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评审,确认了北京段40处大运河遗产。现在,我们已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大运河遗产区界桩、大运河河道遗产说明牌等的安装工作,大运河遗产管理、展示体系初步建立。

提升排水泄洪能力,加大运河污水治理和河道保护力度。我们知道,北运河在北京担负着防洪规划“东排、西蓄”中重要的“东排”任务。2013年,通过改建,北运河最大闸榆林庄闸具备了通水能力,大大增强了运河排水泄洪的功能。市水务部门联合环保、城管和属地政府,排查污水来源,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推进了流域水系连通及水资源循环利用。

北京还进一步加大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力度。昌平区白浮泉、海淀区长河、西城区什刹海、东城区玉河北区、朝阳区通惠河、通州区北运河等均开展了环境整治工作,建成了玉河故道、东便门庆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运河沿岸文化公园,使大运河遗产保护状况和环境风貌得到明显改善。

2016年,北京启动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工作,在全国各省市中第一个编制了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北京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点工作,创新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提升文化功能,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北京还发挥各类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作用,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大运河文化品牌逐步树立。以上工作让大运河文化带承载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日益彰显。

重点文物腾退和修缮。浮泉遗址维修升级加快推进;南锣鼓巷雨儿胡同修缮整治提升任务完成,重新恢复了四合院的传统规制格局;新八里桥建设顺利竣工;完成了万寿寺周边腾退搬迁,下一步将加强万寿寺保护修缮;加快醇亲王府、庆王府、会贤堂等什刹海周边文物建筑群腾退,系统开展文物修缮。

加快建设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预计于2023年底具备面向公众开放条件。

促进城市功能组织优化。大运河沿线线性廊道、重要节点建设加快推进,“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发展格局初见成效。大运河作为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多组团”空间结构中的“一带”,是城市功能组织的重要骨架,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中,充分运用运河元素,沿大运河布置重要功能节点,大运河文化日益成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标识。

增强民生福祉。现在,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已经对外开放,该公园占地总面积10.9公顷园;萧太后河(朝阳段)实现贯通;萧太后河源头广场重要节点如期完工。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北京市率先推动北运河通州段游船通航,制定了《北运河(通州段)全线游船通航工作方案》。近年来,京津冀三省市立足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深化合作,相继印发有关实施规划,联合组织推出“京津冀运河文化展”,签订《北运河开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开展北运河综合治理,积极为游船通航创造条件。2018年,北京市牵头开展大运河文化活动,联合大运河沿线7省市举办了“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和“千年韵•万象河”大运河文化之旅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出台新规划。2019年,北京市正式发布《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规划和行动计划从2025、2035、2050年三个阶段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中长期目标进行了安排,要求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对城市功能空间的组织和优化作用,以大运河为轴线,集中以疏解整治促提升,贯通健康休闲绿道,提升部分河段游船航道品质,以大运河文化资源密集地区为重点,擦亮沿线的“珍珠”,大尺度布局文化、生态空间,以线串珠、以珠带面,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