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开设思政课的逻辑意蕴

高质量开设思政课的逻辑意蕴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12-0053-04

思政课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时代高质量开设高校思政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事关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批示指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指明了思政课的创新路径,形成了关于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既不忘本来,又面向未来,讲出了许多新话,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了全面概括,深刻阐明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高质量开设思政课就是要第一时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讲清楚、讲透彻,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思政课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办社会主义大学的应有之义。当前,思政课建设已由外延式发展步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既注重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又兼顾学段内各门课程体例合理、功能互补。高质量开设思政课,从教学目标设计来讲,要锚定这一关键课程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教学内容来讲,要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中;从教学理念来讲,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思政课建设的本质出发,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是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根本遵循。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千秋伟业,人才为要。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解决好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问题,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新时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不习惯硬灌输,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推动教育方式改革创新,实现由“大水漫灌式”到“精准滴灌式”的转变。要针对青年学生实际,实现理论难点、社会热点与学生需求点的有机契合,通过师生深入互动,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教学过程的精准把控、教学效果的精准反馈,引导青年学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赓续前行、奋楫争先,勇担时代使命。

把握好“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三个关键

高质量开设思政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关于思政课的三个关键,抓认识、抓内容、抓效果,真正做到全党全社会办好、教师教好、学生学好。

思政课“重视不重视”是认识前提。现在思政课受重视程度普遍较高,特别是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各地和各高校出台了不少政策,北京市实施思政课质量保障工程,陕西开展了思政课大练兵活动,思政课建设大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对标党中央的要求,加强思政课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有的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仍需提高;有的职能部门协同合作需要加强,在思政课教师引进、职称评审、人才推荐、项目遴选等方面需要加大支持力度;有的学院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有的学院班子职数不齐、行政管理力量薄弱等。尤其是还需要在持续落实政策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思政课建设各项考核机制。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配齐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队伍,坚持下沉一线深度调研,找准制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和思政课建设的痛点,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治校的重要工程,统筹各方资源、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的切身利益诉求,让思政课教师“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营造共同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思政课“适应不适应”是核心要义。“两个大局”交织,世界风云激荡,迫切需要回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之问,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如果脱离时代、脱离学生实际,就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时代、引领时代,其政治引领和价值塑造的作用也显然难以发挥。思政课只有适应时代发展,才能真正为学生释疑解惑提供精准的理论支撑;思政课只有适应党的要求,才能真正凸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功能;思政课只有适应学生成长规律,才能真正做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要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要适应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需要思政课教师能正确认识、科学阐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探索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内容为王,主动回应学生关切,教育引导学生将为学为人与实现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激励学生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思政课“做得好不好”是实践标准。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很强,思政课教学做好不容易。“做得好不好”需要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教师用心教,二是学生用心学。教与学深度互动、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教师要在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找准学生的困惑点和教材的重难点,准确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正确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时代、分析社会、思考人生。当然,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热衷于靠讲段子、聊趣事来吸睛,把课堂“娱乐化”。同时,缺少理论支撑的“讲故事”,思政课就失去了灵魂和活力,既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对理论的渴求,也有悖于思政课的本质要求。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适度阐发引申,坚持守正创新,搞活教法,彻底解决好学生精力不集中、体悟不深刻、行动不坚决的问题。

高质量开设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齐开足思政课,严格落实课程学时学分;大力推动研学互促,做实集体备课;培育一流师资,锻造育人的“大先生”;深耕课堂,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

以讲授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建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扎实推进课程建设,确保各门思政课程有序衔接。一是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从师资配备、教材选用、集体备课、经费投入等方面,抓实抓细这一关键课程的开设工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二是开好讲好“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必修课。三是开好讲好“形势与政策”课,统筹专兼职师资力量,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及时系统全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四是开好讲好“四史”类选择性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社会主义五百年”“改革开放风云录”等课程,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以集体备课为抓手,推动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夯实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基础。“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思政课教学内容时效性强,要跟上时代,必须建立备课常态化机制。完善各级集体备课牵头人制度,坚持重心下移,注重激发思政课教师研学的新动能,着力引导教师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等方面走在前、作表率。要落实好集体备课的内容安排、时间频次以及督促考核等要求。充分借助各种集体备课平台,如教育部周末理论大讲堂、学校和学院思政课教学研讨会以及教研室集体备课会等,在教学内容精准教授、教学方法有效示范、教学课件精心准备等方面落细落实。要坚持问题导向。对于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一些尖锐问题做到心里有数、应对有据、引导得法。要坚持质量导向,精心做到备课会前准备、会中协调和会后总结,不能为完成集体备课而临时开展活动,避免备课会流于形式、表面化。要配套做好集体备课的成果展示。学年结束后,可开展优秀教学成果展示活动,鼓励教师乐教善教。

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注重引育并举,优化教师结构,锻造一支信仰坚定、作风优良、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开设思政课的智力支撑。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并重,把好教师招聘、引进的政治关,确保引进的学科人才匹配学院和学科发展需要。引导教师“在马信马”,“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身政治过硬、信仰坚定、对党忠诚,才会深刻认同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自觉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言行一致,对青年学生成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引导教师“在马研马”,让有学科情怀的教师“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引导教师争做新时代“大先生”。

以学科建设为发展根基,注重用学术讲政治,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支撑思政课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讲好思政课,必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底蕴,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要以服务和支撑思政课教学为重要使命,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着力研究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着力研究青年成长成才规律,着力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容、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等。要充分凸显思政课教学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并重,用学科建设成果反哺思政课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以深耕课堂为发展重心,精心谋划课堂教学,以优质教学资源保障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阵地,必须坚持做到“不出事,要出彩”。“不出事”是思政课教师的底线。遵守教学规律,确保课堂教学规范有序,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既不能发生一般性的教学事故,更不能出现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大事故。“要出彩”是对研究性教学的形象说法,也是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要出彩”是思政课教师奋斗的目标,要让青年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吃透教材,开展研究性教学。要警惕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不能将“笑果”等同于效果。要将课堂作为主阵地,以学生获得感为目标导向,聚焦学生问题域,主动设置议题,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善于运用讲故事等方式,寓理论于生动故事之中,杜绝思政课“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激发学生勤奋笃学、自觉践履。

(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buctrc20214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王易.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J].红旗文稿,2022,(6).

(作者简介:贾钢涛,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