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陈连山:文学经典中的春节(2)

二、从经典古诗词中了解春节习俗

(一)《除夜》中的春节习俗:扫除尘土、祭神、祭祖

忙忙碌碌一年,到了年底,人们要告别陈旧的一年,除旧布新。首先要全面打扫卫生,也就是“除尘”。同时,打扫卫生也是为祭神、祭祖做准备。另外,尘土的“尘”谐音陈旧的“陈”,因此,除尘土也具有除旧布新的文化含义。

清朝人顾禄在《清嘉录》记录除尘土的习俗时说:“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在《除夜》中写道:“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戴复古的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除夕之夜人们扫尘、祭神、祭祖、放爆竹、守岁、喝椒酒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新春的期盼,抒发了对瑞雪兆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王安石《元日》中的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后汉书·礼仪志》曰:“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周代时,人们把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称为桃符,用来驱鬼辟邪。关于贴春联的习俗,古代有很多记录。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各家都换上了新的桃符。这首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并且提及了爆竹、屠苏酒和换桃符三个习俗,生动地描述了春节的景象,让我们对春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文学家都比较敏感,他们对于节日的体验特别深入,他们的描述可以帮助、启发普通人提高自己对节日的感受,提升节日幸福感。因此,《元日》这首诗也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喜爱。

(三)《守岁》《除夜》中的春节习俗:除夕守岁、饮岁酒

除夕是春节最重要的时刻。古人认为,新旧交替是比较危险的时刻,他们想象那时会出现妖魔鬼怪。这表明了人们对这个时刻的担忧。因此,为了求得心安、消除担忧,人们发明了一些文化活动,比如贴门神、全家守岁。

古代描写守岁的诗歌尤其多,有客观描述的,也有侧重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白居易在《除夜》中写道:“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这首诗描写了在旧岁将去、新年将至之夜,诗人对时间的感受和对人生的领悟。

苏轼也写过《守岁》,他写出了儿童与作为成年人的自己的不同感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孩子只管玩耍,无忧无虑;而诗人则是感叹时光荏苒,担心光阴虚度,羡慕少年时光充裕,勉励自己仍须努力。这首诗描绘了同处于守岁时刻的儿童和成年人,因为年龄、见识的差别,对于除夕夜的不同感受。

除夕夜,长夜漫漫。现在的人们在除夕夜可以看春节联欢晚会,古代没有电视,大家就开展娱乐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喝岁酒。喝岁酒,一方面是辟邪,另一方面是祝愿长辈长寿。屠苏酒、椒酒,是古代中国人春节期间主要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屠苏是一种草,用屠苏泡酒称为“屠苏酒”。椒酒,又称椒花酒、椒柏酒,是用椒花或加入柏叶浸泡而制成的酒。古人饮屠苏酒的顺序是由幼及长,先从年少者开始,然后按年龄顺序,由幼到长逐人饮少许,年长者最后饮。宋朝文学家苏辙在《除日》里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一般来讲,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吃饭也好、吃饺子也好,都是长辈优先,只有饮岁酒是晚辈优先。那么,屠苏酒为什么让孩子先喝,而老人后喝?因为幼者是又长了一岁,而老者则是又失了一岁。孩子们先喝是要辟邪,同时让孩子快快长大;老人后喝是让老人慢慢变老,祝愿长辈长寿。

老百姓在春节时要聚餐、喝屠苏酒的习俗,皇宫里面也一样有。唐太宗李世民每年除夕都会把大臣招到皇宫,同他一起守岁。而且一边饮酒,还一边互相写诗唱和。比如李世民的诗《除夜》,描述了除夕之夜宫廷中宴会的快乐,表现了唐太宗对未来的期待:“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四)《爆竹行》中的春节习俗:爆竹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表明,当时所谓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响声,以辟邪驱怪。宋代开始有了鞭炮,但是南方很多人还是烧竹子。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爆竹行》中详细描述了苏杭的一户人家在春节爆竹的全过程,表达了诗人新年愉悦欢畅的心情,寄托了诗人对居家平安的美好愿望:“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五)《甲午元旦》中的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古时指年幼者向年长者跪拜,以及同辈之间互拜,有恭贺新年、祝福添寿之意。清朝诗人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写道:“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首《甲午元旦》写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诗人描写了当时的过年习俗,如围炉守岁、放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等。当时作者虽已66岁,但赤诚童心在字里行间仍清晰可见。

(六)古代春节习俗:看戏

过去人们喜欢看戏,而且在不同的节日要看不同的戏。《喜朝五位》的情节是五位男喜神、五位女喜神,在迎新之日来到人间庆贺皇帝一家圣寿无疆,献上一个大喜字。这些特定的时令戏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春节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