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

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述,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奋发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一、坚持辩证思维推进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这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上,我们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直面的若干重大关系,在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和重大风险挑战时始终保持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要清醒看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无论善于利用机遇顺势而为,还是勇于逆势而上化危为机,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在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确保中国号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推进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6组重大关系,既辩证统一又一脉相承,既着眼长远又脚踏实地,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和科学内涵的实践要求,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方式方法,是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的必然要求。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论十大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之际提出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实践充分证明,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和把握问题,是我们共产党人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今天,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汇聚智慧和力量,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必须继续坚持以辩证思维谋全局,用辩证方法破难题,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挑战。

二、正确认识6组重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好6组重大关系,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四梁八柱”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这一探索性事业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关系,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结合具体实际开拓创新,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切实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战略与策略关系。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党和人民利益的体现。政策和策略正确与否,关系着党能否广泛而有效地团结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为实现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战略应当有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的判断和决策;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是战略实施的科学方法。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是我们党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的成功秘诀。加强对中远期的战略谋划,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高瞻远瞩、见微知著,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成大事,就定能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权,登高望远、脚踏实地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守正与创新关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要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绝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创新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一方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我们就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效率与公平关系。效率强调发展生产力,要求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做大“蛋糕”,要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公平强调优化生产关系,要求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更高水平上分好“蛋糕”,要着力追求“造福人民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目标,统筹效率和公平,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效率也要以公平为前提才得以持续,避免现实中剑走偏锋、顾此失彼。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的同时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让每个人分享成果、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而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活力与秩序关系。社会的活力主要体现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运动和涌流。社会的秩序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对各类社会活动必要的、依法的规范和监管、调控和治理,也包括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等的自我管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也是充满良好秩序的中国,呈现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实现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在秩序的框架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要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鼓励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创新创造,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的正确导向,不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源源不断汇聚发展动力。

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关系。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自主中谋求发展、在开放中坚持自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又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方能成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各种冲击,更好开创未来。

三、着力抓好开局之年各项工作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我们要努力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坚持运用好辩证思维全面贯彻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把蓝图变为现实,正确处理好6组重大关系,主动担责、积极作为,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奋斗目标、创造新的伟业,必须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实现高水平安全的战略谋划,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把新发展格局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必须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要扑下身子当好“施工队长”。当前,总需求不足是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推动扩大内需战略各项举措落地见效,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释放出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持续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运用辩证思维搞好“六个统筹”,坚持辩证方式用好“五大政策”,尽快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同时,要健全经济政策紧密配合新机制,坚持统筹兼顾、做好综合平衡,优化逆周期和跨周期政策设计,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依规依纪依法调控治理经济。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越是困难时,就越要不失时机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要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完善市场主体有序参与政策制定机制,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从政策制定到执行全链条管理的角度加强针对性、协同性、时效性和执行力。要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拓展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空间,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山河锦绣,岁月华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学好用好辩证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正确认识和处理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我们就一定能推动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人民日报社评论部高级编辑,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