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公布。目前,我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得到保护,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大量具有乡村气息的农事节庆、乡风民俗等活动得到传承和发展,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传统村落作为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保护工作尤为重要,既要留得住“形”,还要守得住“神”。
尊重村落历史,留住特色“形”。传统村落是乡村居民的生活场所,当地不同的乡风民俗和价值追求在村落成百上千年的演变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外在表现,像皖南古村落的徽派建筑和“牛”形布局所展现出的徽商和农耕特色。尊重不同传统村落的演变历史,保护其原始的特色“形”,从具体的形状、表现的形态、传承的形式上做文章,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宜居和美上优化改造,坚守“保护发展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初心。基于特色“形”吸引外来游客,带动乡村旅游,增强传统村落内生发展动力。
挖掘人文内涵,守住文化“神”。“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网络流行语同样适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拥有独具特色的村落建筑外形可以吸引目光,但沁润心灵、镌刻人生的更多是文化启迪。打造传统村落的“神”,一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等传统村落文化只有世代传承才能绽放新的活力。好比家风家训,家谱中客观忠厚的记载是过去,是干瘪的文字,而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德行谈吐是现在,是鲜活的呈现。优秀的文化需要在传承中获得新生,不湮没于时代长河,不在“人云亦云”“仿古”中遗失。二要突出文化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这一驱动力,因地制宜,挖掘传统村落的人文内涵,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文化的当代价值等,通过文化创新拉动经济发展,留住“人”,反哺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三要加强文化宣传。运用人们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让传统村落的人、物、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影视创作、文学作品、文化纪念品等多种方式唤醒对传统村落的记忆,守住这份乡愁。
传统村落保护,既是对其历史价值的发掘和认知,也是当下与传统的真切对话。乡村的发展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传统村落的保护也要在留“形”守“神”中蓬勃发展。(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中共岳西县委编办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