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赵继敏:高水平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5)

(二)完善重点功能区生产生活配套,优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对十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强弱项、补短板,完善生产生活配套并形成项目清单,充分挖掘存量土地资源,多途径开发建设家园中心、商务中心、文体中心等,提升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务便利性、宜居性和多样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功能区运营管理的高效协同和服务的便捷整合。加快建设会议会展、人才交流中心、专家公寓等配套设施,完善行政办公、医疗设施、文化服务设施、商业配套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强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探索建立“人才一卡通”服务机制,加强为优质企业协调人才落户、毕业生进京相关工作力度,加大为优质企业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支持力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协调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做好服务保障。探索建立“落地即享待遇,个性化精准服务,全链条优先,全周期帮办”的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服务机制。关注人才交通需求,通过合理规划公交线网、扩展班车线路等方式营造更加便捷的出行环境,探索途径解决优质企业和人才的车辆需求。为人才子女、父母等做好服务保障,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三、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积累的重要经验

(一)以承接疏解、错位发展为原则确立区域功能定位

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有序承接符合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显著提升了首都功能服务保障能力,初步呈现出以副辅主、主副共兴,与河北雄安新区各有分工、互为促进的空间格局。

(二)以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手段提升区域管理能力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相伴相生。在市级层面,根据副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成立城市副中心管委会,统筹城市副中心建设和管理。在国家层面,争取国家服务贸易扩大开放试验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创新政策,推动政策措施和试点示范项目先行先试。在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的推动下,副中心区域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通州组团包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周边可利用的产业空间10.87平方公里。通州组团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布局,重点聚焦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城市科技、文化设计、专业服务等领域,探索改革创新,强化服务功能和保障体系,深化京津冀协同示范。

(三)以长周期和大区域视角培育经济发展动能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新时代以来,北京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副中心建设。一方面,立足千年大计,推动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效益高、成长性好的经济形态加快发展,为长远的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把握京津冀区域枢纽的区位特征,主动开展与北三县、雄安新区的对接合作,构建服务于京津冀乃至更广大区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四)从根植性与内生性维度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下的产业发展呈现根植性、内生性、集群化等特征。副中心建设瞄准问题的根源,采用标本兼治的方式培育产业生态。一是推动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企迁至副中心。在行政力量牵引下,推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对话合作机制,加快改善营商环境。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将市级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尽快转化为本地发展的引擎。三是积极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环境,将宜居环境建设转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