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4)

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4)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擘画

从战略看策略——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一张珍贵的太空合影。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6名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共同见证圆梦时刻。

从无到有,中国空间站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靠的正是航天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执着与坚定。

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前,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不少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我们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

瞄准高水平自立自强,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突破,一项项激发潜力的实招,定位精准,目标明确,布局深远。

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

让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起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国近年来加快布局,积极打造一支“科技王牌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下功夫,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提升。

让科研人员真正“静”下来。基础研究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着眼长远,我国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更加注重“从0到1”的原创导向。

“国内基础研究的环境越来越好,我可以安心开展长周期的项目研究。”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同飞瞄准哺乳动物的冬眠现象及应用,每天都泡在实验室。

让双轮驱动的轮子“转”起来。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向多年束缚创新的藩篱动真格,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科技评价体系更加完善,科研人员的获得感满满。

让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起来。“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才能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说,以“华龙一号”“人造太阳”等为代表的大国重器、超级工程,正是坚持三链一体部署的创新成果。

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要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必须更加重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的融合推进,有效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与产业发展,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自主权。

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统筹布局。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对此感受强烈:“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三者也是知识和创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前我们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更好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减压力,税费支持力度更大。从50%到75%再到100%,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不断提升。覆盖面更广,减税优惠更多,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更有底气。

添动力,金融活水源源不断。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到加大信贷支持,再到健全科技保险产品体系,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更加给力。

提能力,创新要素加速集聚。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优质科技资源正下沉到产业一线,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正在向企业流动。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3/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

创新高地相继隆起——

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速,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发力,形成多层次、体系化的区域创新格局。

高水平创新资源加速聚集。武汉“光谷”、贵州“数谷”、合肥“声谷”、株洲“动力谷”……创新平台带动,创新要素流动,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全国177家国家级高新区集聚了全国1/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劳动生产力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

创新人才活力奔涌——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改进经费管理,改革评价体系,改善分配政策,扩大科研自主权,减少繁文缛节……一系列旨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在前沿探索项目中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一系列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的管理制度正在实施。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从战略看策略,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应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我们也有能力给出正确的答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