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来了“治理书记”

社区来了“治理书记”

——丰台区聚智赋能基层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4月的北京,已是含苞吐绿,春意盎然。

丰台区云岗街道珠光逸景社区里,两楼之间,一段缓坡,3米落差,居民刘淑春顺阶而下,心情随之舒朗。这里,曾是两楼居民多年来争执不下的焦点。

随着“治理书记”唐汝育的到来,缓坡被修葺成23级石阶小路。S形的路线,看似迂回,顺应的却是民意,换来的是多方和解。

这样的事情,正在丰台区26个街道和乡镇不断上演。

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丰台区委以党建为引领,于2021年12月和2023年3月,分批启动“治理书记”工作机制——从全区各委办局、街镇抽调实职正科级干部,下沉至接诉即办排名靠后的社区(村),将各类资源和干部力量向基层倾斜,为基层治理聚智赋能的同时,锤炼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和为民办实事能力。

矛盾叠加,牵一发而动全身

5年前,一条热线撬动起北京这座超大城市的治理革命。

作为首都中心城区,丰台区一直存在接诉即办诉求量大、“三率”排名相对靠后的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去甚远。

其中,既有历史问题羁绊:辖区内老旧小区比例大,低端业态相对较多,市政、物业等配套设施已无法满足群众需要;又有客观现实考验:丰台区有大型轨道交通枢纽,又承担着全市“菜篮子”“米袋子”供给的保障重任,流动人口不断聚集,群众诉求愈加多元。

历史原因与现实难题交织,还加剧了资源和人才的反虹吸效应。与毗邻中心城区相比,丰台区在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家住六里桥街道京铁家园小区的郝女士,曾连续一周每天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投诉:因为车位紧张,郝女士下班后找不到停车位,便把车停到小区300米外一条连路灯都没有的代征道路上,却在一周内接连3次被罚款。

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困扰郝女士的,看似是停车问题,实则却是物业公司、社区(村)、街镇甚至属地职能部门诸多层面交织的矛盾——

难根治、易反复,牵一发而动全身。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丰台区委把解决群众的每个诉求都当做对党员干部的一次大考,不仅考验他们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更是考验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基层治理力量薄弱揭示的是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丰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刘际飞认为,各街镇、委办局有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干部,他们受制于晋升通道的“天花板”,难以脱颖而出。撬动这批干部和所在单位的资源为基层赋能,可以更高的站位破题,根治顽疾。

搭建舞台,让敢担当善尽责的干部脱颖而出

2021年下半年,丰台区委组织部开始酝酿筹备“治理书记”工作。

在分析社区(村)接诉即办排名靠后的缘由时,区委组织部发现,基层情况虽然不一,但问题主要集中在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市政设施维护等方面。因此,在斟酌“治理书记”人选时,区委组织部着重从后备干部库中,选拔一些资源、专业对口的实职正科级干部沉入社区(村),兼任党委副书记。

经过层层酝酿,第一批26名实职正科级干部,进入了区委组织部视野。

实职正科级干部做“治理书记”的消息不胫而走,犹如石块丢入水里,泛起阵阵涟漪——

其中有质疑,这些干部没接触过基层工作,他们应对得了“杂乱难”的日常实际吗?有猜测,这事儿是不是就想让他们增加点基层经历,镀镀金?也有担心,去最艰苦的一线,他们能否坚持下来,做出实绩?

2021年11月30日,丰台区委组织部正式启动“治理书记”机制。在动员大会上,丰台区委组织部对“治理书记”提出明确要求:要带着真感情下沉,要锻炼为民服务的本领,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只字未提担当,却字字不离担当。

会后,区委组织部与各委办局、街镇领导逐一沟通,要求他们尽全力配合、倾斜资源、无事不扰;建起“治理书记”微信群,区委书记、区委组织部部长、委办局及街镇一把手和26名“治理书记”全部进群,每日更新接诉即办“三率”数据,每周更新考核排名,建立动态考核台账。

对连续排名靠后的“治理书记”,区委组织部同步开启约谈机制,将下沉表现同干部考核挂钩,让一线考察干部不再是一句虚话。“种种举措直指干部选拔任用,让我很有紧迫感。”一名“治理书记”如是说,“既然去了,那就必须干好。”

逐一破题,锤炼为民服务真本领

2021年12月1日,首批26名“治理书记”正式下沉社区(村),开始为期11个月的治理实践,对基层积弊逐一破题。

倾情帮扶解民忧。这批“治理书记”以往更多处理的是政策性问题,派驻一线后,一方面,他们面对的是细碎繁杂的工作,容易产生不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易被固化思维困扰,处理一件普通小事,就有可能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契机。

唐汝育下沉珠光逸景社区后,为尽快熟悉情况,他每天去找居民聊天,步数日日过万。

刘淑春每周都要陪老伴去医院做3次肾透析。走小区西门,他们要兜个大圈步行七八分钟才能到公交站;如果抄近道儿,就只能顺着14号楼与15号楼中间的缓坡出溜下来,雨雪天她还摔倒过,膝盖至今留着一块疤痕。14号楼的居民希望能在缓坡位置修一条小路,可15号楼的居民不同意,小路就在自家窗台边,人来人往太吵了。

小土路就这么搁置着,坡上的居民投诉摔跤,坡下的居民投诉扰民。

唐汝育听到后,和刚上任的社区党委书记李凤银一次次到现场看、一次次入户听,决心修条让大家都满意的路。入口处砍倒两棵树,报备园林局耽误时间,不如错开树木绕道而行;出口在15号楼居民窗前,容易扰民,就北移10米,占用的车位由物业公司在其他位置协调补足;雨雪天气打滑,在小路一侧加装护栏,能让出行更稳妥。

S形小路修好了,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换来的是小区接诉即办“三率”提高了约30%,14号楼物业费拖欠问题也迎刃而解,缴纳率达到94%。

不仅是唐汝育。花乡街道明春苑社区“治理书记”徐崇伟冬天披着军大衣等待诉求未解的居民下班,一等就是3小时;石榴庄街道宋家庄社区“治理书记”洪峰为化解群众的心结,为对方找来多年不再联系的亲戚……带着真感情的帮扶,让许多矛盾在基层消解于无形,动态考核台账里,“三率”成绩在不断提升。

撬动资源补短板。对这些专业能力强、带着资源来的“治理书记”,区委组织部要求他们,不但要沉得下去,还要在关键时刻站得起来,找到矛盾的源头,根治痼疾。

贾岚下沉前是丰台区住建委法制科科长,负责信访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群众。本来,她对下沉很有信心,但来到京铁家园小区第一天,就遭遇了“下马威”——公布自己联系方式后,整整一个月,她几乎离不开办公桌。“来的人太多了,有居民拿着图纸给我讲小区规划”,贾岚说,“他们对家园改善的期待特别强烈。”

京铁家园本是某央企福利房小区,物业配套早已陈旧。贾岚发现,这里约70%的投诉都聚焦在停车难上,她把“抠”车位作为治理工作的切入点。但即使拆除地锁、凉棚,也只释放了1000余个车位,按照3:1的配比标准,缺口还有近800个。

怎么补这个缺口,其实街道也早有打算。京铁家园北侧拆违后,有近3000平方米的空地。如果能用于停车,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想法虽好,可这不光要与产权单位、建设单位沟通,还需市政部门配合。贾岚懂政策,熟悉程序,便跟随丰台区政府相关部门、六里桥街道与相关单位开展了10余轮磋商,最后争取到了791个车位的使用权。

京铁家园居民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完善机制抓药方。“治理书记”深入开展工作,化解了大量困扰基层治理的难题。但他们走后,能否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一剂去除沉疴的良方,依赖于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这也是区委组织部考核“治理书记”的重要内容。

时任丰台区房管局物业管理科科长的郭喆来到丰台街道丽泽景园小区,开展了一场解剖麻雀式的治理实践,解决了小区的长久之困。丽泽景园小区是典型的村改居回迁小区。郭喆发现,本应责权明确的事情,在这里却习惯走过场。依托专业优势,郭喆草拟了《丰台区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工作和物业服务规范化建设示范文本》,明确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消失多年的每周工作例会在丽泽景园恢复运行,居民们的烦心事在反复商讨中得到了解决。

现在,不光是丽泽景园小区,方庄地区芳群园三区9号院这个失管十几年的老旧小区,依托这个范本,仅用21天就建起了自管会。

“团队办件”“优化流程进社区”……“治理书记”们实践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极大地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

第一批“治理书记”任期结束时,26个社区(村)诉求解决率提高了28.76%。一批能干事、肯担当的干部脱颖而出,14人被提拔至副处级岗位上。现在,第二批51名“治理书记”已奔赴基层。在丰台区,基层治理的路正越走越实,越走越宽。

编者手记:

60年前,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60年后的今天,丰台区创新“治理书记”机制,将政策、资源、人力向一线倾斜,将党的工作融入万家灯火,把党的服务送至千家万户,让矛盾化解在基层,为“枫桥经验”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推行社区“治理书记”工作机制,在矛盾最突出的一线淬炼党员干部,让一批敢担当、善尽责的干部脱颖而出,拓宽了干部培养考核的渠道,不断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更好地回答时代考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