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确保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理念。
更加突出创新发展,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
创新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立足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更加突出创新发展,加快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扎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把创新放在建设科技强国战略布局中谋划推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及产业筑基工程,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支持产学研融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形成重大原创性成果,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用科技创新赋能,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抓住创新范式变革机遇,加快推动数字赋能科技创新,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医药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更具活力的高精尖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前瞻性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用科技为服务业注入新活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方向提档升级,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提高“北京服务”竞争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赋能及其向高质量和多样化升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标志性商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更加突出协调发展,让协调成为内生特点
协调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从协调角度来看,首都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实现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精准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的科学发展,进一步处理好“舍”与“得”、“都”与“城”、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辩证关系,提升并优化首都功能,构建现代化都市圈。
更加突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把北京发展纳入京津冀战略空间考量,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充分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更加突出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等重点,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文章。
着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严格落实首都发展规划,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严格人口、建设规模双控,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以城市更新促进减量发展,统筹利用空间资源,强化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统筹衔接,提高城市更新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综合效益;滚动实施好城市南部地区行动计划,推动南北均衡发展;坚持大城市促大京郊发展,落实北京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走出一条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更加突出绿色发展,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
绿色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转型为引领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造绿色发展新优势,使绿色经济成为新常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绿色生产观和消费观,扎实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完善绿色发展机制和制度。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健全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调控机制,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动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形成生态保护补偿和结对协作机制;深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应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深化“一微克”行动,在进一步调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上下功夫,抓好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实施二氧化碳控制专项行动,实行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抓好土壤污染风险管理和生态修复,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提升生态环境空间容量,实现生态空间只增不减;以大尺度绿化为抓手,完成新一轮造林绿化工程;加大拆违还绿、留白增绿力度,多建小微绿地与口袋公园;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更加突出开放发展,让开放成为必由之路
开放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两区”),是中央支持北京开放发展的重大政策,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两区”政策联动,与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政策叠加,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打造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活力中心区,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国际贸易往来的新高地。
坚持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紧密围绕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开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以项目化推进制度创新,探索有利于消费集聚和实现的政策措施,以制度型开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进高标准规则衔接和制度创新,主动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着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的影响力,使其成为配置要素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立足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开放新模式,引进一批国际功能性机构、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专业服务机构,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构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京企“走出去”步伐,深度参与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集聚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更加突出共享发展,让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共享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共享理念体现了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共建”中各尽其能。首都高质量发展,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广泛汇聚民智,充分激发民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发展成果共享提供坚实的支撑;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创造和维护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减少直至消除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而成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共享”中各得其所。共享理念既强调发展,又追求共享,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群众作为享有发展成果的主体,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此,首都高质量发展要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注重分好“蛋糕”,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构建收入分配合理格局,通过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解决好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问题,确保发展成果共享。
面向未来,北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作者单位: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