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极大促进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极大促进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③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极大促进

引言

回望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经此一战,人民军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一战也再次昭示人们,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国家安全就无从谈起。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锚定建军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开辟强军事业发展新天地。

“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当时,美国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二战期间即可年产飞机10万架、坦克3万辆,其现役军队装备有3万多架飞机、400万吨位的军舰;新中国却连步兵武器都难以生产,我国陆军拥有的武器差不多都是缴获的杂式枪炮,产自十几个国家,空军只有60余架可用的作战飞机,海军只有4万吨位的破旧舰艇。我军既没有制海权,也没有制空权,以至于当时在战场上形成的局面,被形容为“一军对三军”,即陆军对付敌人的陆海空三军。

回顾那场战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英雄的事迹和伟大的胜利,还极大推动了我军现代化进程。通过战争实践,我军上下都充分认识到现代战争中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将其称为“第一位的工作”。后勤部门的结构也由单一的供给部门,变为包括防空、工程、通信、供给等多部门的合成大军。根据朝鲜战场急需,中央采取了“边打边建”的方针,重点是突击建设空军、炮兵,同时也建设装甲兵和其他技术兵种。如我人民空军从战争初期只有60余架作战飞机,发展到战争后期的3000余架作战飞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军开始由以步兵作战为主向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转变,开始进入初级现代化战争阶段。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军不仅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装备的敌人,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积累了现代局部战争的重要经验。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愈战愈勇,越打越强”

抗美援朝战争之前,美国军队对中国政府“不要越过三八线”的警告置若罔闻。他们认为,中国国力太弱了,中国军队只是一支有着“糟糕历史”的“衣衫褴褛”的部队。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对手对中国和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有了全新认识。

为什么我军能够力挫强敌,愈战愈勇,越打越强?因为我们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的经验积累,而是对敌情、我情、战场环境乃至战争形态的全方位洞察和掌握。只有基于这样的学习,才能提炼总结出克敌制胜之道。

首先,是“知彼”。“知彼”是战胜敌人的必要条件。只有迅速了解战场上敌人的具体弱点,并采取针对性策略,才能切实提高获胜的概率。1950年11月,第66军与敌在第一次战役中交手后,就写出了《云山战斗经验的基本总结》,对美军特点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总结指出,美军的长处是“坦克和炮兵的协同战斗形成了冲击力的主体;步兵火力特别是远程火力很突出;其火炮威力极强且易于机动;运输能力很强”等。其短处则是“步兵弱,缺乏勇敢进攻与死守到底的精神;完全依赖空军、炮兵和坦克;喜欢昼间行动,不习惯夜战和近战;断绝补给立即就会丧失战斗意志”等。基于上述分析,我军迅速调整战术:各部队迅速迂回切断敌补给线;为避免与敌坦克和炮兵作战,不选择主要道路和平地为进攻轴线;山地夜战,必须在周密计划之下各部队密切协同,为此要先派小分队边吹号边进攻,部队主力后方跟进,敌人配置暴露后从侧后突入;等等。这些战术效果显著,为后续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更要“知己”。如果说“知彼”是为了掌握对手的强弱点,那么“知己”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强弱点。如此,才能先隐藏和规避自身弱点,然后以己方强点打击敌人弱点,即“以强击弱”。我军的强点就是战斗经验丰富、战斗精神顽强,善于长途奔袭、穿插迂回,打运动战和歼灭战。在前三次战役中,我军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或出敌不意,或诱敌深入,一度攻占了汉城,将战线推进至三七线,取得了辉煌战果。我军的弱点则是武器装备落后和后勤补给困难。三次战役后,这些弱点被美军捕捉到,后采取“磁性战术”“火海战术”实施反制。敌我双方反复拉锯,最终使战线稳定至三八线附近,交战双方形成战略对峙。

此外,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还要基于新的战场环境,学习新的战争样式。经过五次战役之后,我军意识到,过去长期在国内战争中形成的“大进大退运动歼敌”的打法,在山地崎岖的朝鲜,面对火力猛、机动快且掌握海空制权的美军,已经不再适合。于是我军果断转入阵地战,依靠坚固阵地抗击消耗敌人。为此,我军修建了庞大的地下工事体系,并创造出一套有效的坑道攻防战法。如在阵地防御中,积极防御、节节抗击,对每一阵地进行反复争夺,用不断的阵地反突击杀伤敌人;在阵地攻坚中,应对突出部之敌,进行小型攻坚战,稳扎稳打,求得每次歼灭敌一个连至一个营。这种被称为“零敲牛皮糖”的战法,使我军在两年的阵地战中受益匪浅,以至于美军在《韩战决策》中谈到我军的防御战术时说,“中国军队在防御方面比广为人知的进攻方面干得更出色一些”。从过去擅长的运动战,到摸索中逐渐精通的阵地战,这不仅是伟大的创举,更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最佳体现。

“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充分发挥全体官兵智慧,因敌而变、因情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取得辉煌战果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首先,是战法战术的创新。志愿军将士面对陌生的战场、陌生的敌人,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添油战术”。1952年10月,“联合国军”为了扭转败局,发起了“金化攻势”。他们计划首先攻占志愿军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进而夺取五圣山地区;突破中线后乘势推进,妄图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朝鲜战局。时任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的王近山提出“添油战术”,即部队轮番上阵,量敌增兵,边补边打、边打边补;打退敌人几次冲锋后,视人员伤亡情况及时增补。后来的实践证明,“添油战术”这一创造性战法,在上甘岭战役的特定条件下是完全合理和切实可行的。最终,上甘岭由局部战斗发展为战役规模的生死大战。我军以1.1万余人的代价,杀伤“联合国军”2.5万余人,换来了中朝军队防御中线的稳定,也成为谈判桌上的有力筹码。

第二,是指挥方式的创新。战争在规模、样式等方面的变化,除了需要战法战术的改变,同样需要指挥方式的调整。例如,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打仗历来有靠前指挥的习惯,但这种指挥方式已经不太适应朝鲜战场上与美军的作战。志愿军仅仅与美军交过一回手后,在随即展开的第二次战役中,彭德怀便悟出了现代指挥的特点,即派副司令员韩先楚设前方指挥所,通过前方指挥所指挥38军和42军。这其实就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委托式指挥。显然,这种指挥方式更符合现代战争的特点。在后续的作战中,这就成了我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指挥方式。以现在的眼光看,这种指挥方式似乎平淡无奇,但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可以说是一种极具前瞻性的创新。

第三,是后勤工作的创新。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没有制空权,我运输车队经常被美空军袭击。这导致后方物资堆积如山,前方志愿军却处于物资极度匮乏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我军创造性发明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物资运输方法,如汽车运输中的“防空哨”,铁路运输中的“片面运输”“合并运转”“顶牛过江”“水下桥”“爬行桥”等,大大缓解了前线的物资匮乏问题。1952年5月31日,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汉城的记者招待会上感叹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除了“顽强毅力”,后勤部门的智慧与创新,也是确保补给线畅通的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