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组织实践”推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

以“有组织实践”推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

071c9b5230534ce6b34b7ff347379047

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时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就启示我们,思考思政课的实践性问题和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属性尤显重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要求。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这些都指明了“大思政课”的改革方向,就是将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教学或者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突出的正是“实践性”这一内核。在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方位下,高校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需要推进“有组织实践”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

聚焦“有组织实践”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基本思路

所谓“有组织实践”是相对于“组织无序”乃至“无组织”的实践而言,它更多地体现在顶层设计上,强调主导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明确“大思政课”有组织实践的主导性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是“大思政课”有组织实践的主导性要求。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缺少顶层设计、专业化管理,致力于破解分散化、浅层化、娱乐化的难题。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大思政课”的实践性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各层面,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三是坚持效果导向。“大思政课”围绕既定目标、整合一切资源,推进有组织实践的决策、布局和评估,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贯通“大思政课”有组织实践的系统性设计。“大思政课”有组织实践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统筹规划阶段。学校组织院系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源头顶层设计,落实到课程大纲中,保障科学管理与指导。二是系统组织阶段。完善思政课小课堂与大课堂的连接,立足思政课小课堂实践设计,梳理教材教学内容,引入真实问题情境,浸润大课堂真实场景,做到整体设计专题方案、系统观测过程,包括主题、对象、线路、成果凝练等,实现双向奔赴,即优秀实践成果的教学转化。

落实“大思政课”有组织实践的协同性机制。“大思政课”是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与社会,以及网上全时空互动的思政课。“大思政课”有组织实践的协同:一是纵向协同。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上海大学教务部门协同研究生院,通过需求连接、相互赋能,一方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延展阅读、设计课程作业、在中小学开展行走课堂等环节,提升学生认识社会和专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中小学学生打开学习视野、找寻深造方向、培育科学思维提供帮助。二是横向协同。一方面,围绕思政教育主题,建立校际联盟,实现名师优课资源的云上线下开放共享;另一方面,主动与社会实践基地、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等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就“大思政课”实践等开展有组织教学。

建好专兼跨相结合的“大师资”,确保“有人组织实践”

办好“大思政课”关键在“大师资”。目前,思政课教师生师比正在逐步改善中,但是,关于“大思政课”的“有组织实践”,组织谁和谁组织仍是个问题。虽然各省市教育厅(委)已开始对新任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等,然而,实践环节能力专题大都不在培训内容之列。因此,有必要引入社会力量和其他学科师资,拓展教学活动主体,探索实施“专职+兼职+跨界”的“大思政课”育人力量选聘机制,推进“有组织实践”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的解决。

在“量”上配齐。一方面,盘活“存量”,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尽其才、人尽其长,夯实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另一方面,做大“增量”,揭榜挂帅,整合校内外跨学科、跨机构、跨领域的优秀力量,形成课程实践的骨干师资。上海大学首创的思政课“项链模式”教学法,即由思政课教师把握课程主线、控制教学节奏构成“项链”基座,其他兼职和跨界教师如“钻石”一般镶嵌于“项链”,以访谈、论辩、答疑等授课形式将单兵作战变为组合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质”上建强。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综合专兼跨师资在课程育人或实践育人上的相对欠缺现状,设计实践能力提升的培训专题,聘请有经验的校内外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加强“大思政课”的专业后备人才培养,切实解决可持续性问题。

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大课堂”,确保“有规组织实践”

高校实施“大思政课”的“有组织实践”,应制定校本制度,围绕青年学生的“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线”、全党全社会充分参与的“面”,实现“点”“线”“面”串联,让思政之花绽放于社会生活的广阔实践。

围绕青年学生的“点”。社会是个“大课堂”,学生不仅要在校园中学习,更要在社会中成长。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引领他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线”。“大课堂”的育人潜力,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紧跟时代的大事件,到创新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法治中国等紧扣社会现实的大主题,挖掘学生“看见过”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捕捉到学生“经历过”的社会热点和问题,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强化学生的“四个自信”。

争取全党全社会充分参与的“面”。“大思政课”建设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思政课教师,习近平总书记还从更高站位向全党全社会提出要求,如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多次去高校作报告,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只有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才能更好地建设“有组织实践”的“大课堂”。

搭建学校和网络相结合的“大平台”,确保“有组织实践”的优质内容

“大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实践创新支撑的组织性。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高校更应主动作为,搭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实践渠道。

运用校内实践载体和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学校校史馆、博物馆等馆课联合体,申报联合大作业,课程与实验实训、创新创业等相关联,融思政课与实践性于一体。联通政府、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工矿企业,用好教育部指定大思政课实践基地,用活本校专业类自建实践基地。激活全社会各方面育人资源,同大思政课实现价值契合与有效对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开放性实践提供了大平台。

建设网络实践平台。一是探索虚拟仿真大思政课实践平台,如利用虚拟现实(VR)等技术“仿真”红色教育基地,在沉浸式体验中使教学内容得以有效传播。二是建设社会实践网络课程平台,实现在线学习、在线考核、成果展示、交流汇报等功能。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本文系“大国方略系列品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