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6)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6)

(2023年9月)

五、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年来,中国用笃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一)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奏响“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搭建了各方广泛参与、汇聚国际共识、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实践平台。(见专栏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截至2023年7月,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中国分别于2017年、2019年成功举办首届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今年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凝聚起携手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最大合力。设施联通不断加强,“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不断完善。贸易畅通不断提升,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将使参与国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到2030年,“一带一路”倡议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资金融通不断扩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相继成立,已为数百个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民心相通不断促进,一条条“幸福路”、一座座“连心桥”、一片片“发展带”在共建国家不断涌现,菌草、水井、杂交水稻等“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项目扎实推进,不断增进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见专栏2)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巴经济走廊启动10年来为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中老铁路实现了老挝人民“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夙愿,雅万高铁成为东南亚国家首条实现350公里时速的铁路,蒙内铁路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马拉维600眼水井成为润泽当地15万民众的“幸福井”,中欧班列“钢铁驼队”助力中国与欧洲双向奔赴,“鲁班工坊”帮助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年轻人掌握了职业技能,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领域合作蓬勃发展。(见专栏3)

这一倡议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针对谁也不排除谁;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百花园”,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是各方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见专栏4)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这一倡议,认为“一带一路”不是简单的一条路或一条经济带,而是让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倡议,为各国共同发展开辟了新道路。“一带一路”倡议助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促进跨大洲协力合作进入新时代。

(二)落实“三大全球倡议”

人们普遍认识到,和平稳定、物质丰富、精神富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追求。发展是安全和文明的物质基础,安全是发展和文明的根本前提,文明是发展和安全的精神支撑。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是解答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重大问题的中国方案。

——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发出了聚焦发展、重振合作的时代强音,为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全球发展事业贡献中国力量。全球发展倡议,最根本的目标是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最核心的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重要的理念是倡导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最关键的举措在于坚持行动导向,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共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中国主持召开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提出落实倡议的32项重要举措,包括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总额为40亿美元;启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三期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并将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投入。两年来,全球发展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落实机制不断健全,务实合作逐步落地,共同应对粮食安全、减贫、能源安全等突出问题。全球发展促进中心顺利运转,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不断扩大,200多个合作项目开花结果。同时,中方发布《全球发展报告》,推动建立全球发展知识网络,为破解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70多个国家参与在联合国成立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中国坚持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发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14亿多中国人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意味着几乎再造一个相当于现有发达国家规模总和的市场,为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提供更多机遇。中国开创性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推动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制度型开放机遇,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施外商投资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中国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力所能及地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帮助受援国提高发展能力。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同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会、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近20个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在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近60个国家实施了130多个项目,聚焦“小而美、惠民生”,涵盖减贫、粮食安全、抗疫、气候变化等领域,受益人数超过3000万人。积极推动并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在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中贡献最大,同19个非洲国家签署缓债协议或达成缓债共识,帮助非洲减缓债务压力。

中国坚定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已经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同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1个自贸协定。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金融标准和国际化水平,更好实现中国和其他国家利益融合。(见专栏5)

——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目的是同国际社会一道,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2023年2月,中国正式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进一步阐释了倡议核心理念与原则,明确了倡议重点合作方向,并就倡议合作平台和机制提出建议设想,展现了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担当、对守护全球安全的坚定决心。全球安全倡议是国际公共产品,服务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利益,维护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安宁。(见专栏6)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坚持通过谈判协商方式处理同有关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以谈判协商方式同14个陆上邻国中的12个国家和平解决陆地边界问题,并完成中越北部湾海域划界。忠实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和使命,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维和行动出兵国。30多年来,中国已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联合国维和的关键力量。中方累计派出45批100余艘次舰艇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为7000余艘中外船只护航。

面对此起彼伏的热点问题,中国始终致力于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朝鲜半岛、巴勒斯坦、伊朗核、叙利亚、阿富汗等国际地区问题解决。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积极劝和促谈,先后提出“四个应该”“四个共同”“三点思考”的主张,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派出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同有关各方广泛接触和交流。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实现历史性和解,为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分歧、实现睦邻友好树立了典范,有力引领了中东地区“和解潮”。

中国积极致力于同各方开展反恐、生物安全、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推动通过《金砖国家粮食安全合作战略》。正式启用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是中国在倡议框架下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又一有力行动。(见专栏7)

——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

中国召开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广泛开展双多边政党交流合作活动,推进形式多样的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持续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合作,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达43个。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