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文化自觉:人文经济学推理(3)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其内核就是“人文化成”的和平发展,文化建设的本体目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现代文化普惠繁荣与创新发展,开放目标是以文化赋能整体社会经济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三、人文经济学启悟:“人文化成”的和平发展观

当前的西方经济学研究一个偏颇的发展态势就是数量化分析,某种程度上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化,把经济问题作为自然科学的客观化对象进行物理性分析,这种取向最大的问题倒不是量化研究是否合理,而其实是超社会、去伦理导致的经济发展价值偏离。人文经济学试图对现代经济学研究作纠偏,强调经济增长的人本主义约束,将社会中每个人的价值实现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文经济学导向,如果做一个历史性回归分析,就能很清晰地发现,和那种衍生自西方学术传统以个人主义及其价值追求为内核的人文经济学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式的人文经济学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回归民生的本质,追求的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突出文化传承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赋能的内生活力及可持续发展。

1.以人为本在中国发展道路上一以贯之

回归人本主义,这是现代经济走入增长泥潭、资本变成社会异化的怪物的时刻,有良知的经济学摈弃所谓“不道德”客观立场而拨乱反正的努力。何为人本主义?不同的文化价值传统可能理解上会有较大差异,比如欧洲哲学传统的人本是相对于神本,是二元结构下的个体价值彰显,中国传统则是突出社会整体性的人民价值,孔子的“庶富教”就是一个简要但影响深远的中国式人文经济思想的综合表达。

《论语·为政》讲了一个师生讨论国家如何治理的故事。弟子冉有陪同孔子到了卫国,先生赞叹此地人口繁盛(庶矣哉!),冉有讨教:“如何更好地治理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呢?”孔子直截了当地说“富之!”弟子追问:“如果富裕了以后又该进一步做什么呢?”先生笃定指出“教之”!这个故事很生动地道出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治国安邦之人文经济思想。首先,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其次,国家要通过发展经济让人民过上富足生活;接着,国家发展的更高层次是精神文明发达。国家发展要以人为本,基础是要努力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富裕,更高的追求是人文昌盛的美好生活。

孔子的“庶富教”的整体人文经济思想虽然言简意赅,但体现了原典儒学的总体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也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理想“道统”内涵。儒家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的经世济民主张基本上和孔子是一致的,这不仅体现在他所谓的“明君治民之产”,也表现在循“人性善”而施“仁政”的理想精神方面,即孔子所推崇的富之后“教”。荀子也特别强调善治的重要表现就是人民安居乐业,《荀子·荣辱》有云:“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不过荀子持明确的“性恶”论,对于社会教化更强调自上而下的规训。儒家总体上都重视经济繁荣与人文昌盛之间的良性交互作用,经济发展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水平才能进一步提升,而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财富的创造与配置的底线是不能突破人道主义基本原则,这就是所谓“义利之辨”。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不缺席,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最富正当性的社会主流价值。

虽然“汉承秦制”,法家式的皇权专制在经济领域很强势,但由于儒家思想已成社会主流价值,所以民生经济还是在道义上得到有力支持,这样的情形在历代王朝大抵如此。《盐铁论》是中国古代比较完整的一部反映专制王朝经济观念的重要文献,它记录了汉昭帝(前81年)时期一次重要的经济政策辩论。代表儒生的贤良文学,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制定的国家垄断经济政策,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认为实行盐铁等官营政策是“与民争利”,主张“进本退末,广利农业”,指责官府经营工商业是“与商贾争市利”。贤良文学还提出“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张。这个会议之后,作为妥协,官方暂时取消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

2.“人文化成”的和平发展观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社会价值系统中,经济发展是理想人文社会演化的有机内涵,“人文化成”的实质就是人文价值共享经济利益共襄的和平发展模式。如前所述,先秦儒学的三位代表人物的理想国家治理都将人民的经济利益实现作为达至礼乐文明社会的题中之义,之所以社会最终形态是文治教化,是因为这些先哲人深知,缺乏价值共识的社会不可能是和平的社会,更不能称为美好的社会。中国历史的稳定连续,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这一切美好都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这样的内生价值能效。中国的历史从不缺少战争,正如我们的史书所罗列的;但切不可无原则地合理化甚或美化这种人类的灾难,或许有些战争有“破坏式创新”的客观作用,但和平与发展才是永恒的人类社会良性演进主题。但战争与对抗似乎是人类社会的宿命,如今世界,即便是血肉热战不那么频繁,但政治阵营对抗的冷战、文明冲突的仇恨却变得日益复杂多样深刻。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大规模的流血战争或结构性的社会群体性对抗也时有发生,后者比如族群间的鲜卑与汉人、信众间的儒释道,等等,但以大历史视角来看,由于共同的文字、相似的生活方式、基线的人文价值等文化因素,中华民族作为整体实际上日益壮大且凝聚力认同力不断增强。如今西方社会由于利益阶层化、文化族群化、政治阵营化,社会撕裂日益严重。西方社会的这些社会问题的对立性观念症结,曾几何时随着西学东渐也在中国社会有所滋生,但鉴于中国强大的传统惯性,尤其是这些年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人文化成”的和平发展理念正在给中国社会发展乃至全球共同体建设带来富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人文经济正能量。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