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文化自觉:人文经济学推理(4)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其内核就是“人文化成”的和平发展,文化建设的本体目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现代文化普惠繁荣与创新发展,开放目标是以文化赋能整体社会经济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回到孔子生活的战乱阴云密布的春秋战国之交,我们用人文经济学的思路来重新认知这位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圣人所祈望“人文化成”的和平盛世。文化这个现代世界最复杂的词汇,在中国文献体系中可以追溯的源头是孔子注解的《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上下文看,文化对应的是自然天文变化,是人的能动性彰显。文化在这里有从文到化的两层递进含义,第一层是“文明以止”的人文涵养,第二层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化成进程。“文明以止”程颐训为“文明而止”,“止”是达到之意,人文就是人所能达到的文明形态,在孔子的知识体系中,他所向往的文明形态是周公治下出现的礼乐和谐有序的社会形态,恢复礼乐文明也正是他所毕生追求的社会目标和学术愿景。文化是孔子以礼乐文明理想实现社会和平发展的天下大同治理愿景,“化成”就是他所说“庶富教”的人类共同体构建的有机扩展进程。孔子虽然在有生之年没有看到他所擘画的文明进程,但他的理想随着儒学的广泛流传深入人心而内化为中国社会普遍文化精神。这种和平发展的人文愿力“自我实现”,中华民族虽经历劫难,但始终能以和合消弭仇隙、以和平改善民生、以包容促进发展。中华民族日益发展成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类共同体,从不寻求绝对价值的同化,而是以人之为人的基线价值包容化合,以和气生财的人本理念实现和平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3.文化强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其内核就是“人文化成”的和平发展,文化建设的本体目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现代文化普惠繁荣与创新发展,开放目标是以文化赋能整体社会经济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文化强国的这种表述,尤其是考虑到“强”字可能带来的误解,在国际文化伦理层面上会受到某种程度的质疑,特别需要回归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人文经济学的价值视野来阐发文化强国的内涵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文化发展主张是强调尊重各种文化的传统及其价值表达,不分先进落后,不论强与弱。中国提出的文化强国当然不是要在文化价值观意义上挑战这种国际共识,显然也不是要搞软实力对抗或世界霸权秩序塑造,而是有着深厚中国传统底蕴的自强不息内在价值追求,是具有深刻人文经济学内涵的美好生活愿景。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来看,能明白文化强国的渊源;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放在近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来看,就会理解文化强国的民族诉求;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两个百年”的新征程来看,就能认识到文化强国的高质量发展意义。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首要任务是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好“两个结合”“两创”的文化当代化发展,坚守以人文本的发展精神,遵循“人文化成”的和平发展观,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动能与人文价值,带动中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开放包容中实现共荣共生,为全球人文经济繁荣做“中国模式”示范和“中国道路”探索。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本质上是从基于规模考核的经济增长为中心向注重品质提升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协同发展模式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现有的一些经济学专业观察和研究颇有启发性,比如许小年提出的“两个中国模式”的看法,特别强调相对于大政府强干预模式,分散多元的市场化改革发展对于中国经济重回繁荣更有价值。但是,中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实并不是经济领域自身的变革问题,而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有机性调整和转型。况且,中国需要探索内生于自身人文传统与经济伦理的发展道路,只有如此,才能避免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在中国的水土不服问题,才能走出古老文明人口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也只有如此,才能为全球人类共同体发展建设作出中国贡献。合理认知和把握中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和文化强国建设结合起来。文化强国建设其实内涵着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赋能,而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文化强国建设重要支撑也是其预期效用。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发展水乳交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特征和发展愿景,立足中国实践与自身文化传承的人文经济学的回归分析,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这种特征和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发展是基本事实,西方经济学对中国发展特征及路径探讨的学术不适应也是基本事实,而对于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分析,不仅涉及到是否能跳脱出欧洲中心主义并对于一种独特发展模式的合理认识,更关乎中国发展的未来方向和路径选择。目前来看,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和中国历史传统发展路径,以回归中国文化价值谱系的人文经济学做整体性的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的分析,这里只是一次理论性的尝试,尚待更加细致深入的梳理和探索,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何开辟现代人文经济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李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