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论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⑤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实地考察、专题座谈会、复信贺信和作出重要指示等形式,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武夷山市朱熹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到安阳殷墟遗址、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习近平总书记探访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始终是总书记关注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文史哲》编辑部、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等人的回信,以及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革命文物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作出的重要指示,为积极构建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领和科学指导。

2023年10月16日 体验中华文化魅力 10月16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媒体记者体验在明信片上画脸谱。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2023年10月16日 体验中华文化魅力 10月16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媒体记者体验在明信片上画脸谱。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逻辑

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推动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文化传承发展。始终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对历史文化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坚持重点论,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坚持以“两个结合”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脉和根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做好“两个结合”,需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既要充分把握“两个结合”的历史方位,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还要着眼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致力于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铸魂,持续引领着中国文化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才能避免文化在市场大潮中迷失方向,才能在意识形态之争中更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历史逻辑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数千载且没有中断的文化,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强大而持久的生命活力。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民族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既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基因血脉,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到藏族、羌族的碉楼,傣族、景颇族的竹楼,再到井冈山革命旧址、延安革命旧址,一一镌刻着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到“一带一路”倡议,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之瑰宝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了中华儿女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丰富的思想智慧,涵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着力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和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包容并蓄、和平共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深刻把握。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极探索出一条“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革命实践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品格为共产党人克服艰难险阻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文化方针的贯彻落实,充分展现了党领导人民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实践路径。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精神命脉、文化基因、突出优势等多个视角阐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全面具体的文化传承路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迈上新的台阶。

9月14日,演职人员在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上表演。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9月14日,演职人员在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上表演。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路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秉持开放包容,要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增强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党始终高度重视并加强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为此,文化自信的力量来源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聚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文化建设作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着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竭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人民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取得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根本性变革和成就,使文化成为重要力量来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直面各种危机、化解各种矛盾,保持战略定力,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根本力量,是文化自信的最强底气。历史和实践深刻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重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才能激发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与道德修养方法。生死观、义利观、荣辱观等处世之道,躬身自省、见贤思齐、实践笃行等德行之法,自古以来就为人民提供着丰润的精神滋养,满足着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时,也为人民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提供着有益的理论启发,不断激励人们在追求崇高精神境界与道德境界中实现幸福人生。始终坚持将人民性贯穿于文化创新的全过程各领域,要求不断顺应社会实践新变化、响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推陈出新,以文化创新服务人民,让创新成果惠及人民,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多文艺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王静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