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 胸怀苍生

以民为本 胸怀苍生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他年少成名,进士及第,是永贞革新的核心成员之一,改革失败后先后被贬永州、柳州长达14年,最后卒于柳州任上。柳宗元的一生,“勤勤勉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

投身革新 心系百姓

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于长安。其祖上是河东望族,世代为官,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母亲出身于范阳卢氏。这样深厚的家学传统,对其成长大有裨益。

柳宗元出生时,唐朝已经历安史之乱,深受藩镇割据的困扰。年少时,他亲历“四镇之乱”,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有所见闻。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父亲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宦游。13岁时,柳宗元写下了《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旗帜鲜明地谴责李怀光叛乱的行为,表达反对藩镇割据、渴求统一安定的愿望。此文一出,柳宗元名满长安城,刘禹锡作集序言:“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年仅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众谓柳氏有子矣”。谁知不久,父亲病逝,柳宗元悲痛不已,为父守孝3年。在这3年中,虽不能参加吏部铨选,做不得官,但他并没有虚度光阴,而是借去邠州(今陕西彬州)看望叔父的机会,遍访各地贤达、增加人生阅历。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柳宗元服丧期满,先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和集贤殿书院正字,负责经籍图书的编纂和搜集工作。因工作便利,他得以博览群书,进一步开阔了视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柳宗元到蓝田(今陕西蓝田)当县尉,两年后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这个官职品级虽然不高,但权力很大,能监察百官,很多宰相都曾任过此职。可以说,此时的柳宗元已经进入权力中枢,不出意外的话,应当仕途畅达,然而世事总难料。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顺宗即位,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推行永贞革新,希望通过改革挽救唐朝国运。柳宗元也坚定地加入了革新派,被委以重任,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此时的朝廷积弊已深,改革触及了多方守旧势力的利益,阻力像重重大山一般挡在革新派面前。不久,顺宗病重,各方顽固势力趁机疯狂反扑,宦官集团、守旧派和外藩几股势力联合向朝廷施加压力,反对改革。最终在一次朝会上,宦官支持的太子发动政变,逼迫顺宗退位,太子即位,这就是唐宪宗。宪宗废除了各项革新措施,并对改革派大加贬黜,此为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历时100多天的永贞革新彻底失败,柳宗元的人生境遇也急转直下。

这一年,柳宗元33岁。他先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在永州,他生活了10年。10年间,他寄情于山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他生活的写照。《捕蛇者说》也是在这期间完成。他用犀利的笔锋,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为底层悲苦的民众呐喊,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强烈控诉。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一月,柳宗元接到了一纸进京的诏书,悲喜交集。然而,进京不到一个月,挚友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被认为是在讥讽权贵,柳宗元也被牵连。两人在朝中再次受到攻击,柳宗元被贬到更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做刺史,所谓“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官为民役 利安元元

柳宗元没有就此沉沦,中国士大夫“宠辱不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春天,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上任。刚过不惑之年的柳宗元也许想不到,这一去将在远离故土千里之外的偏僻边地走完自己短暂失意的人生。

3个月后,柳宗元来到了柳州。那时候,西南边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当地乡民未开化的民俗民风盛行。柳宗元废除了一些落后的、明显带有原始部落特征的野蛮习俗,积极推行朝廷政令,切实解决百姓问题,成效显著。

当时的柳州盛行以奴抵债的陋俗,使得柳州户籍人口不断减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对此,柳宗元制定了具体方案,令被抵押之人可以赎身归家。特别贫困的,可以用自己劳动所得的工钱与之前欠下的债务进行抵消,偿还完债务就可以恢复自由。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因方式过激,激化与地主的矛盾,另一方面也释放了很多奴婢。柳州还盛行用鸡骨占卜、祭祀鬼神的习俗。人们生病后,不去寻医问药,而是请巫师到家中做法驱邪,杀牲畜以祭祀,祈求神灵保佑。若病体始终未愈,则被认为是被神灵所弃,只能等死。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陋习,柳宗元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劝阻百姓滥杀牲畜,同时严令禁止巫医骗钱害人,劝导人们生病时及时就医。柳州霍乱病流行时,柳宗元不幸被感染。他不仅亲自到民间寻找医方《盐汤方》,治好了自己的病,还以自身为例,劝导民众积极治疗,解救了许多饱受病痛折磨的百姓。此外,他还亲自种植草药,编写《柳州救三死方》,教授百姓习练五禽戏强身健体,培养本地医生等。

由于深受迷信思想的影响,柳州百姓不敢动土打井,吃水用水非常困难。柳宗元组织百姓开凿水井,让世代以雨水和河水为生的百姓喝上了洁净甘甜的井水,并为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提供了便利。柳宗元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垦城外荒地,使得柳州耕地面积大增。同时,为了美化环境、防护河堤,柳宗元还带领部下和百姓一起在河畔种植柳树,当地流传一首民歌赞扬他:“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色依然在,千株绿拂天。”他还在柳州大力倡导使用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生产经济作物、饲养牲畜,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柳州之所以民风未开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不重视文化教育。初到柳州,柳宗元发现文宣王庙破败不堪,于是下令重修孔庙,大兴儒学,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去教化柳州百姓。他还亲自创办很多学堂,出资捐助穷困的读书人,采取各种方法鼓励百姓读书识字,从根本上移风易俗。柳宗元以身示教,在政事之余,指点当地年轻人写文章、练书法,吸引了许多学子前来求学。自柳宗元开始,柳州地区文化昌明,“鸿儒硕生,后先相望”。

深受民本思想影响的柳宗元,提出了“官为民役,利安元元”的政治主张,认为官员只有对百姓怀有感恩之心,真正为民服务、为民谋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在柳州的4年,是他人生中最后的4年,也是其政绩最突出的4年,“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至祠祭享,血食至今”,故后世也称其为“柳柳州”。

摒弃偏见 促进交融

从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到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永州、柳州两地生活了14年,深受两地少数民族的尊重和敬仰。

他摒弃当时华贵夷贱的偏见,积极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架起友谊的桥梁。虽然初到柳州,面对的是难以逾越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柳宗元还是放下身段,了解、理解、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写下了很多朴实无华的诗句。在《柳州峒氓》中,他写道“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表达自己迫切想要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百姓生活、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心愿。很快,柳宗元获得了当地少数民族百姓的尊重,许多政策也得以顺利贯彻和落实。

他不仅让少数民族百姓乐于接受中原先进的思想与技术,思维更加开放,还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加以宣传推广,加强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的沟通和了解。在柳宗元的诗文中经常可以看到相关记载。《永州八记》就是他踏遍永州的山山水水后创作出来的,将以往不为人所知的永州山水特有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柳州时,他不仅写出了著名的散文《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将当地雄姿各异、奇景壮丽的群山风貌以及溶洞、暗河等自然景观以优美的文字一一呈现,还对柳州龙壁山上的奇石进行了加工,制成墨砚等赠给好友刘禹锡和卫次公。这些做法极大提升了两地在中原地区的知名度。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实行大赦,在河东老乡、观察使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但是,柳宗元没能等到那一天。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终年47岁。柳宗元一生清廉,身无长物,只留下两个幼儿,老大尚不足4岁。翌年遗体回乡安葬,费用竟然还是河东老乡裴中立资助的。340年后的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宋高宗因惜其才,加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侯。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这是柳宗元在柳州病亡前不久写的一首诗。回顾他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少年才俊,英年失意,一生与贬谪相伴,但始终不忘做人为官的初心且终身奉行。正像他诗中那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一样,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始终支撑着柳宗元一路前行。

(作者简介:冯婷婷,河南省温县第一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