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京市2024年政府工作要着力做好十一个方面工作
1.持续提升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落实座谈会精神,北京责无旁贷,同时也要落实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疏解、整治、提升的发展要求。从总体上看,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携手津冀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北京是我国建设城市群、城市带的主要力量之一。一方面,北京要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来建设现代化的首都都市圈;另一方面,疏解非首都功能也是北京聚焦“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此,我们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在2023年实施核心区控规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加快重点街区控规编制,尤其是落实首都规划的不断细化、量化、项目化,强调腾退空间用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增补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通过新国展二期、雁栖湖国际会都、奥林匹克中心区、第四使馆区建设,提高城市环境国际化水平。更好发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北京文化论坛、金融街论坛等国家级开放平台作用。拓展国际友城交往,吸引国际组织和机构在京落地。
第三,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疏解整治提升是落实北京市总规的重要抓手。积极服务保障中央单位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完成第二批市级机关搬迁。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再减量6.5平方公里,确保新生违法建设动态清零,如无证经营、开墙打洞、 “大棚房”、路口交通秩序等。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布局,加快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通州院区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铁路沿线环境、城乡结合部整治和桥体绿化、留白增绿等专项任务,精细治理背街小巷1650条。
第四,加快推进“新两翼”建设。落实北京与雄安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政务服务同城化。继续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加快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重点是文化、科技、绿色发展,如加快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继续推进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等。
2月21日在故宫角楼拍摄的雪景。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第五,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积极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引导支持三地创新主体共建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加快“六链五群”产业布局,“一链一策”开展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着力打造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抓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合作园区建设。
第六,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建成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实施北方防沙带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合作,在就业、社保、税务等领域推出更多办事流程统一的“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共同打造区域一流营商环境。
2.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重点是实现“从0到1”、从借鉴到创新的突破,通过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的动力与活力。对此,我们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要完善“空中课堂”全学段、全学科数字课程体系。通过技术变革,优化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继续推动普高优质特色化、职教专业化。发挥高精尖创新中心作用,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展。
第二,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保障在京国家实验室在轨运行和体系化发展,启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重组。支持组建一批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靶向破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卡脖子”问题。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和首都标准化战略。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大力引进国际科技组织和外资研发中心,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第三,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深入实施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压茬推出新的试点政策。统筹中关村“一区多园”发展,“一园一方案”推进分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强化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策源功能,加快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应用,提升未来科学城技术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环境。
第四,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战略科学家特殊引才计划,引进培养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卓越青年科学家和杰出青年人才。支持共建产学联动平台,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大力培养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落户、住房等支持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为各类人才提供各显其能的创新舞台。
3.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更好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
数字不仅是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全面变革。产业上,北京2023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9%,反映了北京的经济结构调整。按照“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要求,数字已嵌入每个领域、行业,传统制造业升级与布局未来新兴产业都需要数字化的支撑。治理上,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也都需要数字化的支撑。对此,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推动算力中心、数据训练基地、国家区块链枢纽节点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探索完善数据交易规范,提升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运营能力。
第二,大力支持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新智造100”工程,加快培育标杆性“数字领航”企业。促进平台经济有序竞争、创新发展。提升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和基础底座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模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在政务、医疗、教育、工业、生活服务等领域应用,保持人工智能研发应用领先水平。
第三,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规划管控、平台支撑、数据治理三大工作体系,拓展“一网通办”应用,深化“一网统管”建设,提升“一网慧治”能力。加快“万兆光网”、车联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部署,推动全市感知设备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强化“一数一源一标准”数据治理。
4.全面提升“两区”建设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产业调整、城市治理等方面都面临着突破瓶颈的压力。因此,我们要更加关注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更好的制度创新,推动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真正激发市场活力、社会活力,重振社会信心。对此,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速落实新一轮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方案,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推动综保区高质量发展,完善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体制机制,促进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转型升级。加强京港、京澳全方位合作,促进京台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中心。
第二,打造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编制本市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深化“一业一证”和“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深入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扩大非现场监管占比,完善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建设。提升市区街乡三级“服务包”工作效能,用好“京策”平台向企业精准提供政策服务。
第三,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清除隐性壁垒,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为统一大市场建设提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抓紧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5.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近10年来,我们重点关注供给侧改革,从早期的“三去一降一补”与“一整治”至今,强调的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工作原则,促进供需匹配。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个重点:一是要“以高品质供给满足和创造新需求”;二是要“着力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此,我们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下大力气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传统商圈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引进一批国际消费品牌。为境外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支付环境,促进商文旅体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
第二,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深入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以重大项目带动投资“稳规模、优结构”。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积极推进地下管网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第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培育生物制造等医药健康产业新增长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超高清视频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第四,切实提高财政金融服务效能。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统筹用好政府投资基金,支撑保障重点改革发展任务落实落地。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扎实推进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