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展望未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扭转在全国经济地位下降态势,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京津冀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首都都市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都都市圈的功能发育不足且空间布局高度极化,而且首都都市圈内部要素流动不充分以及过度流向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因此,首都都市圈的建设要以城镇体系和功能布局为主要抓手,优化首都都市圈的空间布局结构,加快建设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此,既要推进环京周边地区的近域一体化,也要协同推进广域地区的功能和产业互补与联动,推动形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着力解决城市群内等级规模断层、过密与过疏并存的问题。
此外,还需注意建设完备发达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以支撑现代化首都圈建设,支撑未来首都都市圈内各类要素的充分和双向流动,以扭转北京对周边地区人口和经济功能的虹吸效应。因此,需要在区域层面制定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健全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打造安全便捷的立体化区域交通系统,形成互联互通的交通信息网络体系。尤其需要强化首都都市圈外围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将中小城镇建设成节点型区域交通枢纽,最终促进城市间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充分流动,为实现城市间产业合理布局及资源优化配置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新格局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需要处理好疏解和承接的关系。通过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是对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主动响应,也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关键举措。城市副中心应突出其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和科技创新主导功能,加强对应领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加快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对非首都功能的有序承接。同时,发挥城市副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作用,推进其与河北北三县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对于解决京津冀城市群内等级规模断层、城市间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尤其是增强河北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新支撑、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将其打造成为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中的枢纽城市。
(三)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促进高质量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形成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在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强化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衔接,围绕北京的创新链布局津冀的产业链,打造从知识产出、科技创新到新产品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制造业产业链条较长,是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周边腹地发展的重要基础;京津冀需要根据三地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处理好北京制造业疏解与津冀协同、承接的关系,形成地区间合理的产业分布和联动机制。在高精尖产业合作方面,聚焦实体经济,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在专业化分工方面,可以在仪器仪表、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等京津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强两地间的产业与创新合作,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联动的主引擎作用。同时,打破京津冀既有的垂直分工格局,通过京津联动辐射引领河北,突破河北制造业低端锁定。在创新要素流动方面,建立京津冀人才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北京的人才资源优势,推动人才交流常态化,减少户籍、公共服务等限制人才自由流动的瓶颈因素;创新跨行政区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北京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为天津、河北的科技研发、孵化、转化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开展重点技术领域联合攻关,建立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促进创新资源在京津冀的自由流动。
(四)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构建“一心、三核、三带、多园区”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和科学布局京津雄创新“金三角”及科创走廊
建设京津冀科技创新“一心、三核、三带、多园区”,形成中心引领、三核驱动、三带辐射、多园支撑和优势互补、对接产业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一心”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核”为中关村、天津滨海高新区、雄安新区,“三带”为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带、沿海现代工业技术创新示范带、环京津绿色发展创新创业带,“多园区”为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依托,在多地共建科技园区,积极探索跨省市科技园区联合共建新机制和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同时,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发展经验,科学布局京津雄创新“金三角”及科创走廊。京津雄创新“金三角”即打造以北京为核心、津雄为支撑的“京津冀创新金三角”。依托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和雄安新区承接北京科创功能转移等创新联动优势,打通京津雄创新干线,协同发挥京津雄创新金三角的引擎作用。“科创走廊”即依托产业优势打造多条科创走廊,如京张大数据科创走廊、京雄石生物医药科技走廊、京津沧重化工业绿色科技创新走廊等,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先实现京津雄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和创新成果共享。
(五)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加大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力度,加快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建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上做好先行和示范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加大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力度,加快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建设。一是发挥市场作用,合理配置生态资源,建立区域层面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台账,对生态资源进行产权界定,继续推动碳排放权、水权和排污权交易市场试点改革工作;二是推动自然资源合理和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区域性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原则,通过设立区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政策补偿与资金补偿相结合等方式,完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确保资源输出和生态治理地区的利益能够得到合理补偿,从而实现区域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三是推动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协同立法,推动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推进生态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探索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四是面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域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加大区域节能减碳力度。
(六)积极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切实履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上做好先行和示范
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相比,市场一体化进程仍然滞后,省市间的“市场壁垒”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需要深化京津冀区域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投资、技术信息、数据交易等领域的市场一体化改革,使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够在区域内充分流动,达到生产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三省市将面临更多跨区域政策协调、利益分享等深层次协同问题,这就更需要通过创新跨域治理新机制,实施统一的统筹规划管理,强化政府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如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创新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和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探索设立理事会和执委会进行统一部署,切实推进区域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一体化政策落地,统筹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纵向协调,增强京津冀区域协作的深度,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推动跨界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促进跨行政边界的区域协同发展。
我们坚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必将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三地高质量发展而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区域样板,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楷模,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标杆,成为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的中国方案,京津冀也一定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婧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