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成效及其展望(3)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发展模式的伟大实践,是重大的系统和长期工程,京津冀三省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成效及其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成效

十年来,京津冀三省市和有关部门单位围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等任务,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人口调控、产业升级转移、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取得积极进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北京积极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北京坚持减量发展,2014年以来,连续开展两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拆除违法建筑2.4亿平方米,腾退土地231平方公里,留白增绿90平方公里,基本完成了一般制造业企业和区域性专业市场集中疏解的阶段性任务。疏解非首都功能释放出了更多的空间资源,为北京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等带来积极效应:在城市生活方面,社区内私搭乱建基本拆除,根据市民实际需求高效利用腾退空间,补齐口袋公园与公共车位等民生基建,尤其是近五年来建设“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323处,使得城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市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在城市发展方面,空间资源为科技、信息、文化等新兴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如朝阳区老厂房“腾笼换鸟”打造了朝阳区E9区创新工场,入驻一批涉及元宇宙、软件开发、5G数控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企业,进一步激发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二,北京市人口调控与布局优化取得积极成效。2013年以来,北京常住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从2013年的2.31%下降至2022年的-0.20%;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开始负增长,2022年北京常住人口达到2184.3万人,较峰值2016年(2195.4万人)缩减了11.1万人,比2013年仅增长了58.9万人,这一增量与2013—2014年一年的人口增量相当。功能疏解带动中心城区人口向平原新城和生态涵养区转移,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有所缓解,核心区常住人口数量从2013年的221.2万人下降至2022年的180.4万人,人口密度也从2.39万人/平方公里降到1.95万人/平方公里。北京特别是核心区人口快速增长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城乡建设用地持续减量,净减量超过120平方公里,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第三,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新两翼”建设快速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首都“一核两翼”新格局加快形成。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方面,北京深入实施城市副中心控规,认真落实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2022年,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3.4亿元,是2013年的2.5倍。近年来,以“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为建设目标,城市副中心围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和科技创新等主导功能布局相关产业,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773.3亿元,占比61.7%,比2013年提高15.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4.2:49.6:46.2变化为2022年的1.1:37.2:61.7,着力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2022年末,通州区常住人口184.3万人,比2013年增加51.7万人,2022年末常住人口密度2034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2013年末增加571人,城市副中心人口与产业蓬勃发展。此外,教育、医疗、文化资源不断向城市副中心聚集,市级领导机关和相关事业单位、央企二、三级企业、市属国企及跨国企业总部等优质资源陆续搬入,城市副中心高标准建设与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正在加速推进。

在雄安新区建设方面,2017年4月1日设立的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六年多来,雄安新区城市框架全面拉开,从规划先行到现代化城市雏形初显,高起点规划任务已经完成,高标准建设正在积极推进,高质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拉开了帷幕。2017年4月以来,雄安新区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2022年以来,中化、星网、华能央企总部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4所高校和2家医院选址落位,央企设立各类分支机构140多家,首个央企产业集群中国中铁入驻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已步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交通互联互通方面持续推进,雄安新区“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干线公路网全面建成,京雄城际铁路开通,从北京西站到雄安站仅需50分钟;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建设开工,未来将实现从雄安启动区1小时直达北京金融街和丽泽商务区,助推“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

第四,交通、生态、产业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取得进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近十年京津冀在上述三大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交通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快速推进。北京市域内高速公路“断头路”清零,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京津冀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三地间高速公路网络日益密集,延崇高速、津石高速相继贯通,环京津地区高等级公路基本实现全覆盖,区域间出行日益高效便捷。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高速公路总里程10585.5公里,比2014年增长了32.6%;铁路营业里程10848公里,覆盖京津冀全部地级市,比2014年增长了38.3%;38条公交线路实现跨省常态化运营,日均客运量约27万人次。京雄津保环首都1小时交通圈、京津冀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交通一体化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大兴国际机场建成并投入运营,202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为京津冀腹地旅客提供了极大便利。航运港口方面,当前京津冀港口不断深化协同分工与合作,加快构建现代化津冀港口群,提升整个区域港口的综合竞争力和运营效率,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此外,交通基础设施硬实力的提升也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服务品质提高打下基础,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与全国超300个城市互联互通,一卡走遍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出行模式基本成型。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肯定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仍然有需要努力的方向:一是京津冀占全国经济份额下降且区域内部差距扩大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显著;二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压力尚大,区域承接能力不足问题突出;三是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缺乏统一规划且内部协调性不强;四是重要节点的支撑与空间联动力不足;五是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不足,北京对津冀的创新溢出过少。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