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2)

摘要: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要求。

二、“两个确立”的历史依据

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能够把亿万人民团结和凝聚起来,一次次跨过急流险滩,一次次战胜困难危机,主要是从历史中寻找智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确立党的核心、确立科学理论指导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确立毛泽东同志核心地位、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决定性意义

党没有自己的核心、没有自己的理论,党的事业就不能胜利。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加之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严重影响,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一个成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先后犯了一次右倾错误和三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时期,导致苏区力量损失百分之九十,白区力量损失几乎百分之百。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党有了自己的核心,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但是,全党真正认识到维护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大意义,并成为自觉行动,还经历了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党先后遭遇了两次重大挑战。

一是与张国焘的斗争。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根据局势的变化,党中央确定了迅速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但张国焘权欲膨胀,悍然南下,另立“中央”,公开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分庭抗礼。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分裂危机。在革命形势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等中央领导人沉着应对,最终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为保证长征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是抗战初期王明右倾错误。1937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否定了洛川会议以来中央的许多正确观点和政策,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口号,在党内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他在武汉领导长江局期间,又屡屡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不经中央同意就擅自发表一些包含错误观点的宣言和声明,公然挑战中央权威,极大地干扰了党在华中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根据地的工作。这种不尊重不服从党中央领导的行为,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针对王明等人的宗派主义行为,1938年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党的一切工作由中央集中领导,是党在组织上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各级党的委员会的委员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在纠正王明右倾错误的过程中,维护毛泽东同志的核心地位和党中央权威进一步成为全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经过延安整风,从中央领导层到全党都“空前一致地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1943年党中央确立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

“要始终成为无产阶级领袖,就必须一身兼备理论力量和实际组织经验”,“把实践家同理论家集于一身”。无产阶级领袖既是人类解放事业的领导者,又是科学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1945年党的七大,选举毛泽东同志为党的主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七大党章写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一切工作的方针,反对一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高度统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史实践表明,党确立毛泽东同志的核心地位,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确立邓小平同志核心地位、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决定性意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再一次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差距逐渐拉大。“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9年政治风波后,总结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1990年12月,他再次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

历史实践表明,党确立邓小平同志的核心地位,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确立习近平同志核心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决定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全党的核心、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由党面临的形势任务所决定的,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了的。

从历史看,一个国家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都必须有强大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无论早期的欧洲还是后来的美国,直至一些后来居上的亚洲国家都是如此。从现实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阶段,我们面临的内外因素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这就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都更加需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都更加需要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只有这样,党才能够统揽全局、一呼百应,形成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完成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在实践中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都充分说明: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绝不是一般问题和个人问题,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关系党、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

三、“两个确立”的实践依据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正是因为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我们党才有力解决了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领会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战略布局、战略举措不动摇,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清醒,增强信心斗志,以思想的力量激扬奋进的力量,以理论的主动把握历史的主动,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