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委讲师团)依托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8所高校,组织开展“信仰行”优秀读书心得、调研报告、理论文章评选活动,分别评出一等奖作品各5篇、二等奖作品各10篇、三等奖作品各15篇,现将一等奖作品进行展播。
毛泽东《实践论》对新时代青年知行观的指引作用
北京工业大学 张宇晗
摘要:《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这篇文章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入阐释了“知”“行”的辩证关系与认识的“两次飞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实践论》中所蕴涵的丰富哲学内涵对于新时代青年知行观的培育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通过学习和理解《实践论》的理论精髓,对于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认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保持实事求是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毛泽东《实践论》阐述的主要内容《实践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所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哲学著作,并于1951年收录到《毛泽东选集》第1卷。全文九千余字,文章内容通俗易懂,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阐释了“知”“行”的辩证关系与认识的“两次飞跃”等内容,这些理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知”与“行”的辩证关系首先,“知”的前提和基础是“行”,“行”决定“知”。毛泽东指出,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不仅在生产活动中认识世界,阶级斗争、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也是人们认识的来源。毛泽东强调:“你要有知识,你就要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取都依赖于实践而存在。一方面,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要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另一方面,要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要投身到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次,“行”是“知”的目的与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的需求的变化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进而推动人类认识的飞跃。毛泽东在继承该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延伸指出,受到实践影响的人的认识也应该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正是受到这些矛盾的推动与发展,人类的认识才会不断突破,达到新的认识层面。(二)认识的“两次飞跃”毛泽东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第一,认识过程要“经过感觉而达于思维”的感性认识到“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的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感性认识对于认识材料的获取是基于个人感觉和直观印象所产生的,往往具有表象性和片面性,所以需要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感性认识经过实践升华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我们要积极运用理性认识,不能将其束之高阁,否则将会失去现实意义。经过升华后的理性认识需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指导中国革命。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论的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第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在实现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后,认识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因为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真理是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客观发展规律的认识。真理作为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充分阐释。首先,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一种思想或认识能否成为真理,不能够依靠个人主观臆断,而需要通过实践结果来判定其正确与否。其次,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受到了无数次革命运动的反复检验。二、毛泽东《实践论》对新时代青年知行观的指引作用新时代青年作为党和国家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立足新时代,青年群体更要重温毛泽东的《实践论》与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领悟其中的精髓与内涵,为自身找寻知行合一的现实路径。(一)阅读经典著作,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时代青年正确知行观的养成离不开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青年们要养成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良好阅读习惯。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停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读过不下百遍。他在阅读原著时常常坚持知行合一,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以此来解决存在的革命与社会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新时代青年正确知行观,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首先就要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第一,要学会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指出在认识论中,我们要把实践摆到首要的位置,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否定实践的重要性和使实践与认识二者相分离都会导致错误的产生。在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进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将理论化的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理论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和检验理论知识。第二,要正确把握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青年人在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将表象的感性认识转化为抽象、复杂的理性认识,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尤其是面对网络中泛滥的不良信息,要学会抽丝剥茧地看清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最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实事求是的良好态度,不道听途说,不人云亦云,始终坚持用实践来检验真理。阅读经典著作也是青年与伟人对话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青年树立正确的知行观,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二)树立正确认知,避免主观主义错误主观主义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实践论》一文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基础上所作,因而也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改革开放后,许多西方社会思潮涌进,宣扬个性、唯我论,主观主义在青年群体中有所蔓延,因此,青年要树立正确认知,避免主观主义错误。第一,要坚定政治立场,牢牢把握主流价值观。青年群体有着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接受程度高的特点,对于新鲜事物能够迅速理解和适应,但同时也存在辨别能力弱、社会经验缺乏的缺点,容易被不良社会思潮裹挟。因此,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坚定立场,避免出现主观主义错误。第二,提升自身判断力,独立自主进行思考。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焦点,一些不良信息被“包装”,大量碎片化信息使我们难辨真假。青年群体必须提升自身判断力,独立思考,从实践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实现自我提升。青年群体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系统化学习,利用碎片化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对网络上、生活中“道听途说”的事物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同时,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立足实际,将所学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以此来指导实践。(三)增强务实精神,保持知行合一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见毛泽东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强调实事求是。青年群体增强务实精神就是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务实精神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在认识论中,我们要把实践摆到首要的位置,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否定实践的重要性和使实践与认识二者相分离都会导致错误的产生。第一,坚持科学的思维方式,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待问题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第二,做到思想与行为统一。新时代青年群体往往存在“知而不行”与“行而不知”两种现实困境,要使青年群体跳出这两种困境就需要高校在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等几个领域来规范青年自身行为,从“知”到“行”,最后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这一教育过程也如《实践论》中所强调的认识的三次飞跃一样,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次的实践再认识,最终达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第三,青年要养成敢于实践、勇于担当的精神。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需要积极实践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进入新时代,青年应继续保持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实践中成长,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2023年联合启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推出“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系列活动。成效明显,反响热烈。有效引导高校学子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夯实广大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思想根基。2024年,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社科院(市委讲师团)将继续联合首都部分高校、北京市各区各系统单位,扎实推进“信仰行”系列活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