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未来十年向“新”发展

京津冀产业协同未来十年向“新”发展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升级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中央根据京津冀三地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明确了各自产业发展的定位。其中,北京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和河北省分别有了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等标签。十年来,三地以产业协同为牵引绳,按照“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模式,让产业布局更合理,充分发挥不同企业优势,最终达到1+1+1远远大于3的效果,推动京津冀产业合作逐渐走深走实。

这是2024年2月3日拍摄天津港海嘉滚装码头(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2024年2月3日拍摄天津港海嘉滚装码头(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重点企业联动京津冀得益于国家的政策优势,丰富的资源禀赋,良好的区位优势,重点企业在京津冀多地布局、多点联动,形成贯穿京津冀的产业链图谱。从北京奔驰、北汽福田到理想汽车、小米汽车,一辆辆京产汽车加速下线,产业链也向京津冀延伸。汽车产业链复杂且长,更能带动区域产业的整体升级。北汽集团作为“链主”企业,在京津冀地区拥有超210家下属企业、600余家主要配套供应商。自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以来,北汽在天津、张家口、宣化、唐山等地均有布局,推动形成汽车零部件制造、新能源电池制造等产业群聚集效应。

——技术输出助力新经济蓬勃发展近些年来,北京充分发挥创新中心优势,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三地培育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目,分别占到全国的8%和12%以上,优质企业加快涌现。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通过北京高水平研发成果的落地,津冀高精尖转型势头明显,区域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已突破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约占全国的8.3%,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新经济快速发展,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7.7个百分点,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2014年提高1.4个百分点,河北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2013年提高9.6个百分点。

——“织网工程铺就高质量协同新图景京津冀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力量积极发力,完善建立政企间、企业间、行业间链接服务网络,京津冀产业链“织网工程”继续走深走实。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冷链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三地共同打造了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联合培育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5个产业集群,重点打造氢能、高端工业母机等6条重点产业链,加速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协同模式,共同构建“五群六链五廊”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

——完善的配套体系促进协同落地落实产业协同离不开基础配套完善,基础配套完善了,产业才真正能够协同起来。与产业协同相关的配套,最重要的是金融、交通和医疗。金融关乎企业生存发展,交通和医疗关乎企业“动”起来。

在金融领域,从大型商业银行到股份制银行,纷纷多措并举全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新台阶。长期以来,中国银行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各阶段重点任务,创新工作机制,出台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兴业银行北京分行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紧密围绕服务首都城乡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战略布局,以强有力的资源供给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一核两翼”腾飞、京畿大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在交通领域,轨道上的京津冀越“跑”越快,“双核两翼多节点”京津冀机场群布局完成,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交通的顺畅和便利极大推动了京津冀人才资源的流动,促进了产业进一步融通。

在医疗领域,自2023年4月1日起,京津冀各统筹区参保人员,持社会保障卡或医保电子凭证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就医、购药等,均视同办理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为差旅、异地养老、就医等创造了极大便利,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一步落地落实。

2024年1月18日拍摄的盾构机始发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2024年1月18日拍摄的盾构机始发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面向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向“新”出发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下一个十年京津冀产业协同的重点仍然在制造业。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就要向“新”出发,既要提质,也要提量,“量质并重”要源于创新驱动。

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抓手,最重要的还是要围绕北京的创新链,布局河北和天津的产业链。北京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创新优势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持续培育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通过北京创新力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进一步带动河北和天津产业集群发展,争取未来十年在京津冀打造出多个世界级的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通过京津冀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京津冀周边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京津冀都市圈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同时,上一个十年京津冀协同的快速发展依赖强大的政策助力,下一个十年,京津冀高质量协同更多的需要来自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领。京津冀地区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向规则协同并重转变。推动资源共享、互认互通、同事同标、高效协作、协同开放,营造全球一流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更多澎湃力量,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产业协作再上新台阶。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二级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