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让首都红色资源“活”起来(3)

北大红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课堂

焦向东讲课全景_副本

焦向东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北京市东城区行政学院)副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党的二十大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大会主题,并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2021年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红楼就是这段历史的直接见证者。这里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孕育地,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早期开展革命斗争的地方。历史可以映照现实,也可以远观未来。那么,新时代,该如何按照党的二十大的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呢?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的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所坚守的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真理和理想是相互贯通的。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老实说,一开始我不理解,理论和政治有什么关系?后来,我从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身上,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涵义。李大钊是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北大红楼走出去的代表人物,在我眼中,他还是一位革命的预言家,因为当年他说的好多事,后来都变成现实了。早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李大钊就大胆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什么李大钊能准确预见未来?我想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实际,他断定: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方案。理论上学得越深,就能站得越高,站得越高就能看得越远,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就有可能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甚至具有了预见性。当年,北大红楼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集中传播地。从这里走出了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走出了一大批建党立党兴党的仁人志士。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首要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北大红楼门前那条街,叫五四大街,当年五四运动的烽火就是沿着这条道路传向全国的。1919年5月4日,当得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后,来自北京13所大专院校3000余名学生涌上街头,示威游行,喊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北大法科学生谢绍敏更是咬破手指,撕下衣襟,写下血书“还我青岛”。年轻学子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他们从北大红楼到天安门,到东交民巷,再到赵家楼,一路的呐喊呼号,一路的激情演说,展现了一代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如今,北大红楼一层东侧的“新潮社”还原的正是五四运动前夜的场景:学生们连夜手书的标语横幅,桌面上散落的纸笔传单、喇叭、水壶,置身其中,呐喊声仿佛犹在耳畔。百余年来,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担当作为,展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情怀。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百余年前的北大红楼,形形色色的主义汇聚其中。马克思主义最初只是一个小派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曾经喧嚣一时的主义都烟消云散了,唯有马克思主义体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并最终推动中国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表面看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种主义反复比较、鉴别甚至是斗争的过程,渗透其中的是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主义较量的背后,是信仰者的斗争。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学习的邓中夏,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在北大红楼期间,受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的影响,邓中夏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被誉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第一人。早在1921年初,他就创办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在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邓中夏成为我党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1933年5月,邓中夏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各种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1933年9月21日,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昂首走向南京雨花台刑场,英勇就义。像邓中夏这样从北大红楼走出去的英烈还有很多,没有前人的披荆斩棘,哪有我们后人的幸福生活?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我们在斗争中坚决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需要用斗争解决改革发展面临的难题。正因如此,党的二十大把“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写入党章。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百余年前的北大红楼,曾经走出去一对著名的“英”“雄”夫妻。丈夫叫何孟雄,妻子叫缪伯英,她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女党员。1919年,何孟雄考入北京大学,同年7月,缪伯英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二人相识于北京的湖南同乡会。他们在北大红楼期间,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进步书刊和马克思主义著作,一起聆听陈独秀、李大钊的讲课,共同参加各种进步社团和集会,一起立下了以身许党的铮铮誓言。后来二人结为伉俪,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之为“英”“雄”夫妻。婚后,夫妻二人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经常食无定时,居无定所。由于长期处于艰难困苦的险境之中,妻子缪伯英积劳成疾,1929年10月因伤寒入院。弥留之际,她对丈夫何孟雄说:“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奈何今将因病逝世,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恨事!”言毕,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一年多后,何孟雄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严刑拷打,始终不为所动,最终英勇就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夫妻二人以身许党的铮铮誓言。

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创建者,家庭条件优越,在当时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不需要去革命”的人。但他们不安心过自己的好日子,一心想着大众的苦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劳苦大众闹革命。见人方能见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去承载的。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对党绝对忠诚,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忠诚担当,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

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和承载地,如今的北大红楼,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成为首都三大红色文化展示基地和建党精神集中展示的场所,也已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课堂。新时代,我们要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首都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