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苏剑:新质生产力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

二、市场经济与经济的高质量运行

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基础是什么?其基础就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容易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因为它促进了经济的和谐与均衡发展。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是,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在分散决策,目标是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只要人们遵纪守法,不损害他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就会与社会利益相契合。一个人若想致富,就必须满足他人需求,为社会创造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只要他的产品质量过硬且适销对路,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他赚的钱越多,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实现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

这种结果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协调所有人的行动。在经济体系中,无数个人和企业以不同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尽管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但他们的行为共同促进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快速发展。这是因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不得不寻找并满足社会的需求,即他人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市场经济也能实现供求平衡。供大于求时,供给者之间出现竞争,主要通过降价来吸引消费者。随着价格下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供求缺口逐渐缩小,最终达到平衡。反之,供小于求时,需求者之间竞争,价格上升,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也能实现供求平衡。

我们发现,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最终导致经济的正常顺畅运行,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协调千千万万人的活动。虽然每个人都在分散决策,但这些决策的结果满足了经济中所有当事人的需求,实现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市场经济也存在固有问题,如产能过剩,这是市场经济的通病,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会面临,中国也不例外,美国、日本、欧洲等经济体也有产能过剩的困扰。产能过剩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对产能过剩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有深刻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不断扩大产能。在价格稳定情况下,产能越大,产量和销售量越多,利润也越多。为扩大产能,资本家增加机器设备使用,即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同时减少劳动力使用。这导致产能提升,但失业人数增加,消费需求下降,社会购买力减弱。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失业人口膨胀,社会购买力削弱,最终出现生产过剩。这一现象引发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制度,使其脆弱,失业率攀升。最终,无产阶级革命可能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逻辑链条,其中生产过剩或产能过剩是关键环节。马克思的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生产过剩背景下提出的解决方案。

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面临产能过剩问题长达两百年。相较之下,中国遭遇产能过剩的时间较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外需急剧减少,由于产能原本依赖国内外两个市场,外需的减少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从那时起,中国开始实施扩大需求的政策,特别是扩大内需和消费。

市场经济的运作往往最终导致产能过剩。马克思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变迁的长期视角,这一变迁可能需要数百年时间。然而,在短期内,产能过剩也可能发生,主要由技术进步、劳动者技能提升等供给侧因素造成,这些因素增强了生产能力。而在需求侧,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占比可能下降,这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反映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也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指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将新增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减少。这一规律解释了为什么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通常低于低收入群体,以及为什么经济增长可能伴随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以个人月收入1万元为例,这代表其通过劳动为社会贡献了价值1万元的产品,相当于对社会产品的供给。通常情况下,消费只占总收入的一部分,剩余的收入会被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会逐渐降低,这正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体现。

例如,一个初到北京工作的年轻人,如果月薪3000元,他可能会将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当收入增加到5000元时,他可能消费4500元,储蓄500元,边际消费倾向从1降至0.75。如果收入增至1万元,消费可能为6000元,储蓄4000元,边际消费倾向降至0.3。

这意味着,随着收入的增加,个人对社会的供给超过了其消费,导致了储蓄的增加。如果这些未消费的产品积压在企业库房中,就可能出现供给过剩,即消费不足以消化全部产品供给。为了平衡供需,个人未消费的产品可以由企业投资。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投资增加导致资本存量和产能增长,竞争加剧,价格下降,投资收益率降低。当投资收益率降至与利率相等时,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降低,因为净收益为零。

降低利率可以刺激企业投资,但如果利率已降至接近零,如美国近年的情况,降息空间有限,难以通过降息进一步扩大投资。随着经济发展,对投资规模的需求增大,但由于利率已达底线,企业无法通过降息获得更多投资机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出现。

在市场经济中,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导致生产效率提高和产能扩大,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最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这是市场经济可能面临的一种经济问题。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策略是扩大需求。由于供大于求,需求的规模直接决定了经济的最终产出,因为企业遵循“以销定产”的原则,根据销售预期来安排生产。需求因此成为决定经济均衡产出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来看,需求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质量。高质量的需求能够推动经济更加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可以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来衡量需求的质量。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出口需求质量通常被认为是最高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后,只要本国顺利收到货款,国内经济系统就基本不受后续使用环节的影响,产品在国外使用中的问题与本国经济风险无直接关联。

然而,消费和投资的质量衡量则更为复杂。消费的质量可以通过效用或边际效用来衡量,即消费者在消费某一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效用越高,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反映了消费的高质量。高质量的消费能提升消费者福祉,增强企业盈利能力,降低贷款违约风险,有助于经济稳定和健康。

投资的质量则主要体现在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上。高收益率的投资项目意味着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降低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风险,减少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与经济的稳定和健康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消费的质量决定了消费的效用,投资的质量决定了投资的收益率,这两者是衡量需求质量的重要标志。与此相比,尽管出口的质量高,但其对国内经济系统的直接影响有限。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