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从前提、结果、道路根基、创新空间、文化主体性五个方面,揭示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也揭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两个结合”的关系。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说,“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发展动力、方法、路径、特征。“两个结合”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没有“两个结合”,就无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建不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五、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在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的文化使命等重要概念。那么,我们应该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文化”,又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文明”?
文明与文化,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理清这二者的细微差异,有助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把握蕴含其中的方法论。
总体上看,文明是可物化的文化,文化是观念化的文明。所以,可以直接看到的,具有可标志性,并有一定的外在表现的文化,被称为文明。简单来说,文明是让文“明”起来,文化是让文“化”开去,虽然都是以文为内容,但是一个是向外显示,光明灿烂、人人可见,一个是向内生存,深入人心、人人可感。人人可感的,未必人人可见;人人可见的,一定是人人可感。在时间上看,先有文化,后有文明,文明诞生后,又进一步发展出新的文化,二者互相转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包含文明的内容,也包含文化的内容。什么是“文”?“文”是一个训诂学和文化史、思想史相叠加的概念。很多人都曾专门写文章探究此事,“文”字携带着从具象到抽象、从政治到文化的多层级的复杂含义。一方面,文字、文词,都属于“文”;另一方面,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婚嫁、丧葬、饮食、工事等,也都属于“文”。面对如此丰富庞杂的内涵,有一个简单的理解方法,“文”与“野”和“质”相对。也就是说,与一切野蛮的、质朴的内容相对,就是“文”。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种文化一旦可以用物化的方法标识,就往往被称作文明,而不再称为文化,比如金字塔所标识的古埃及文化就被称作古埃及文明,又如中国的长城、黄河、长江,都是华夏文明的标识。文化史比文明史更长,我国拥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明史之所以比文化史短,是因为一种文化思想,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够以器物化的形式标识出来。一旦有了器物化的标识,这种文化的意蕴和内涵会更加鲜明突出。所以,文明是文化的定型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感性层面可感可知的,也是与人民生活交融在一起,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的现代文明。我们可以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个方面,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总而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通过“两个结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