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李红岩: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5)

(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目标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目标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也是当代中国的思想主题、理论主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理论上的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并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美丽的中国篇章,今天我们的建设重点要放在开辟新境界上。

(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问题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极其牢固、极其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主体性建设,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要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更加鲜明地突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性;在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主体性”一词,体现党的历史的贯通性,也体现阶段性。随着党的二十大所擘画的蓝图不断推进与展开,已经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继续向前发展,吸纳从古至今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更加鲜明而强固的主体性,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特性”与“文化主体性”“旺盛生命力”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

(十一)如何理解新的文化使命

只有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对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高度的理性认识,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和根本动力。其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条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点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段话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古今中西之争”,这是学术界研究的重大命题。

总之,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就已经出现了。党自建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开启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已经融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之中。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