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申·阿利耶夫(Agshin Aliyev)[阿塞拜疆]: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语教研室主任
尊敬的各位学者、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今年第二次参加北京文化论坛,上一届没有发言机会,今年有了机会,原来说20分钟,我也准备了25分钟的发言稿,我尽量8分钟内完成。我的题目是《学术翻译作为搭建文明沟通的桥梁》。
首先,学术翻译的作用是什么。对我而言,学术翻译的首要作用在于搭建推动知识共享与学术思想的文化传播的桥梁。第二,对于全世界共同关注问题的共同研究,比如气候、文化、公共卫生等问题,各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只能通过学术翻译,或者是书面翻译来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三,通过学术翻译可以更好地和全世界所有国家探讨中国经验。我介绍一些我自己参与过的项目经验和成果。在学术翻译方面,近几年中国在国家级别执行许多重要计划,比如“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大中华文库”多语种项目、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等,这些计划都是翻译计划,致力于把中国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国的国情以及中国自己关心的一些问题传播到全世界各个语种当中。
我今天重点讲述“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这个计划和刚才提到的其他计划有哪些区别,等会儿我来解释。
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愿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由此,“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诞生了。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翻译交流合作推进了亚洲47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互译和文明互鉴。截至2022年10月,中国已与新加坡、巴基斯坦、韩国、伊朗、老挝、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蒙古国等签署了经典著作互译出版备忘录,为展示和传播亚洲各国文明之美、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的意义重大,我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第一,这是互译计划,而不是单向翻译项目。这是与刚才提到的一系列项目之间的最大差异。互译的方式,增强了这一计划的吸引力。如果我们观察中国近几年提出的倡议可以发现,“互”字是个关键字,我们经常看到互学、互助、互鉴等词。这代表对中国而言,输入和输出文化同等重要。
第二,涵盖的国别多。47个亚洲国家基本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亚洲经典著作互译,可以填补沿线国家文化、文学、艺术、哲学中的空白之处。
第三,涵盖的语种多。47个国家总共有20多种语言,我们主要翻译的是官方语言,一个国家可能有2种官方语言,有些国家是一种官方语言。
第四,涵盖的内容丰富。根据相关要求,每个国家要遴选本国最有特色的经典著作,比如中国提供的102种书目中,一部分属于经典,包括《老子》《论语》,当然不涵盖所有著作。我刚才看了,邰老师演示的名单里面没有阿塞拜疆语的《道德经》,其实已经有了阿塞拜疆语的译本,但不是从汉语翻译的,我估计是从俄语翻译的,我保证一年以后就有从汉语翻译的版本了。
实现大型的翻译过程总会有自己的困难与挑战,哪些困难与挑战呢?一方面,存在翻译过程的困难;另一方面,存在翻译管理的困难。我今天的话题是从翻译管理的角度出发。
第一,认识与理解对象国的国情不够深入。还是以“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为例,47个国家的大部分都对中国社会比较陌生。进行翻译计划,首先要好好了解对象国,也要好好了解中国。
第二,“一带一路”翻译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大部分是小语种,我们要加强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工作。在这里我举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案例,北京外国语大学有101种语言的教学能力,基本涵盖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有部分非官方语言。
第三,出版机构的新模式尚待建立。我自己参与翻译工作时发现,涉及的合作是出版社与出版社之间发生的,但是很可惜,中国相关出版社对对象国家出版社的情况不够了解。我觉得我们应该建立新的交流平台,比如不只参与大型国际图书展,还参加其他小型图书展,与当地出版社加强联络。
第四,要确保文学、文化、学术著作的同步翻译与传播。因为文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之源,文化是命脉之源,学术是实力之源,三者包含自然国情和人文国情,至关重要,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